这种方法做出的麻花特别香脆,别有一番滋味。
他就带些回来让刘老八尝尝,果然与众不同。刘老八为了自己的生意苦心研制,在麻花里加人了混合多种原料的点心酥,效果非同凡响。我们之前说过,刘老八是个老实的生意人,所以他做的麻花用料考究,专门在产地寻找最精良的原料,做出来的麻花不但好吃,而且可以放置很长时间,也不会改变原有的香味和口感。
经过反复的研制和实践,刘老八终于制成我们现在可以吃到的麻花,可以长久保存、香脆美味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也正是因为这种麻花的问世,使得桂发祥的麻花跻身于天津三绝的行列之中。”
清妍说道“妹妹,你说的天津三绝是哪三绝呀?”
丁月凤说道“天津有三绝,就是十八街大麻花,狗不理包子与耳朵眼炸糕,第三绝就是香糯酥脆的炸糕了。天津炸糕有很多种,但称得上“绝”的,只有这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在天津也存在了上百余年,其创始人是人称“炸糕刘”的刘万春。刘万春原本是以卖炸糕维持生计的买卖人,但他为人诚实肯干,又懂得细心钻研,终于成就了一片炸糕事业炸糕刘做出来的炸糕味道香甜,口感软,主要是价钱实惠,所以才能在众多炸糕中脱颖而出。
炸糕刘的出名不但因为炸糕的功夫到家,而且他还很有市好洞察力。开始选址的时候,他就把店开在估衣街、竹竿巷和针市街旁边,附近全是大小店铺,而来此逛店的人大多抱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是娶亲做新衣的,有的是生日买礼物的,但无论是谁,看到炸糕总会买上几个,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糕”“高”,讨个步步高升的吉利意思,买的人多了,生意也就火了。离炸糕店不远有条耳朵眼胡同,按照人们记地名买东西的习惯,来吃炸糕的人戏称这炸糕为“耳朵眼炸糕”。炸糕刘想给自己的店留个响当当的名字,生意好了之后,将原本叫做“刘记”的店曾更名为“增盛成”,但老百姓就认耳朵眼的炸糕,就只有顺其民意了。耳朵眼炸糕选料精良,专门挑选上等的江米和水来加工,做馅的方法也是沿袭了传统的工艺,选择优质的植物油,保证每一块炸糕的口感都脆而不黏,口味甜而不腻,成为天津人引以为做的美食。”
清妍说道“你说了天津大麻花与耳朵眼炸糕的来历,那么天津狗不理包子呢,为什么狗都不理呢?”
丁月凤一笑说道“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也正因为它的美味,狗不理包子成为中外游客来到天津必品尝的小吃之一。那么,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对于狗不理包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时,在天津郊区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狗子长到十四岁时,来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由于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好活儿。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他发明了水馅、半发面的工艺,做出的民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吸引了十里百里的人们都前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生意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就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叫他狗不理了。
第二种说法。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