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猫耳洞(2 / 2)

时间就有一次,他们正在挪动时,被我们守在‘猫耳洞’里面的战士发现了,鸣枪示警才吓跑了敌人。”

陈培斯说道“刘营长,张顾问,听你们俩说了这么半天,什么时候带我们去猫耳洞体验下生活啊?”

刘营长为难的说道“战士们一定会很欢迎大家,但是现在去前线还是挺危险的,昨天我们部队巡逻时还抓到了一个对面渗透过来的女特工。”

这时,在旁边一直听着的导演站了起来,说道“同志们,刚才张顾问和刘营长的话大家都听到了,虽然我们剧组在这里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和我们的战士们相比,已经很好了,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克服困难,把电影拍好。”

一番对话,又刺激了大家的斗志,张伟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就是看大家意志有些消沉,才故意引出了刚才的那些对话。

这时,又有人问道“张顾问,我们什么时候去给战士们演出啊?真想去真正的前线战壕还有猫耳洞里面看一看。”

张伟说道“我正在写新的节目,微型话剧,到时候大家要配合参与演出啊。”

剧组的拍摄在缓慢地进行着,张伟则在拍摄之余琢磨起慰问演出的节目来,被各种事情耽搁的拍摄进度,倒是给了剧组成员们排练演出节目的时间。

张伟先让他们主动报名,调查下每个人擅长的节目。大家还是很踊跃的,拍摄之余给战士们演出,也算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吧。

张伟发现大多数人都是要演唱歌曲,而且基本都是军营歌曲,这也不奇怪,唱歌比较没有技术含量,这些人都是搞文艺工作的,虽然也不是专业的歌手,但是放在后世至少也是麦霸级别的。

大家申报的歌曲中也有张伟当初创作的《一二三四歌》和《血染的风采》,这两首歌已经随着军区文工团的演出传遍了全军,就是社会上也慢慢开始流传起来。但是剧组人员倒是不知道这两首歌的作者就是张伟。

除了歌曲之外,还有人要讲评书和表演魔术,张伟感觉这倒是有些搞头。

张伟看着统计单,感觉节目还是比较单调,实在不行还得自己创作两个相声小品之类的语言节目了,说什么也得让苦守边疆的战士们好好乐一乐,更何况还有“小品王”陈培斯在,不用太浪费了。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来属于古代阿三的佛教用语。后来也指小的艺术品,比如短篇散文,即兴的书法绘画作品等等。

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还真是绕不开陈培斯这个人,他和朱时冒在84年春晚上面表演的《吃面条》,虽然情节十分简单,但是却妙趣横生,让观众们捧腹大笑,更是宣告了小品的诞生。

而随着春晚这个最大的传播媒介,小品一诞生就走向了辉煌,成为了文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节目类型。可惜的是,一场版权官司,陈朱二人虽然获得了胜利,却彻底得罪了央妈,辉煌的星途戛然而止,某台就是这么霸道。

所以一想到创作小品,张伟立马就想到了《吃面条》,不仅经典,而且道具什么的也很简单,还是讲拍电影的那些事儿,再说正主就在这里,简直就是量身定做啊。

当然现在还没有小品这种叫法,张伟给自己设计的这种节目形式取了个名字叫做“微型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