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奴城是历代防胡重地。
城高三丈六尺,基宽五丈,顶宽三丈,地势东高西低,东北角向外突出,西边凭河,在北面,城外还有一条土长城。不过博大鹿并没有多少守城的经验,面对漫天遍野的陈队,在城辅周边打了几仗,丢掉了护城河和土长城,丢掉了,他也没想过再夺回来,依河拒敌,反而把军队龟缩到南北两城中。
陈国率先攻打的是大小西门,都上了城楼,又被赶了回去。
正因为敌人城楼都登上了,博大鹿非常恼火,尤为恼火的是,这个节骨眼上,东夏的封臣们还与他计较谁占便宜谁吃亏……敌人势大,只有保有嫡系精兵,才能持久,现在,他肯定要把精兵留在手里作生力军,别说是他,换任何一人也会如是安排,这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吗?
若不是大夏律这也不让,那也不让,他真恨不得杀个个镇镇人。
大夏律不允许草芥人命,哪怕战争期间,眼下封臣们就算有罪,也需要交付藩司论罪,何况他们闹一闹不犯法,这让他们觉得在东夏就这点好,真让他们因为陷入争执放敌人进来,他们也不肯……一听说敌人城楼都上了,聚在镇北楼理论的藩司一哄而散,按照划分,克尽职能。
大小西门的敌人被打退,紧接着是北门。
陈国开始对北门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势,上了投火车,火烟腾起一大片。
再接着,陈国开始攻打东门,逐渐已是围三阙一之势。
博大鹿不为所动。
他巡了一遍城,知道这才是刚刚开始,还有心在镇北楼慢慢喝茶,临时抱佛脚,寻找一些守城的图文学习。
当年守渔阳,那是座废城,又缺粮,不得已反扑一二。
现在高奴城城高池深,粮食不缺,一窖一窖的仓穴子,士卒精良,百姓同心,安心缩着就行了,进城了大不了打巷战。他就带着云淡风轻,啥事不管的模样,给部下们增持信心,但是三个城门全部告急,手下的精兵也逐渐分配出去,手下参士还是着急了,建议他向靖康要援。
数十万人的战争,营地驻扎隔断,与大本营联系不上,但他认为大本营应该可以联系上活跃在中原的王本,想了一下,回答说“王基深不是前往太原了吗?他自然知道该不该要援,以我看,他肩负使命,会调动朝廷的军队,但不一定会来援助我们,而是会让朝廷增兵上郡。”
上一次的假战令他记忆犹新,事后,狄阿鸟告诫他,要他不能光能带领千铁骑驰骋,而要更多地把自己当成一军主帅。
他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想过。
这一条推测并不是来自大本营,而是来自于他本人的分析,难道大王处在战圈之外,坐看敌人围城不成?
大王肯定已经增兵敌后,放任敌人攻城,一定有放任敌人攻城的目的。
时不时,他会想到渔阳一战,渔阳一战一劳永逸,解决了巴依乌孙,现在也许大王的用意,就是“聚歼”敌军……后面,大本营虽然向他下过命令,但是却因为保密,没有全盘托出计划,即便是这样,“聚歼”一词在他脑海里闪过很多回,而且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越想越觉得高奴一战的战果会更大。
征战多年,他自有与狄阿鸟的默契。
参士们一再催促,他就说“那这样吧,你们派人向南,看看能不能联系上王基深,也许他知道大本营究竟想让我们怎么干。”说完这些,他就继续学习怎么煮茶,翻阅自己的书文画册了。
参士早瞄过他手里书文之后叠着几张书信,知道那是大王写给他的,上头隐隐约约有“大将修养”几个字。
也只是因为这几张纸,参士才没有针锋相对,问他“你在这儿又学喝茶,又读画书,大王知道吗?”而是去设法联系人在中原的王本了,一旦需要求援的时候,好让他通过外交,请求朝廷。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