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汤药在宋代也很普及,汤药种类很多,见于史籍的主要有二陈汤、枣汤、生姜汤、荔枝圆眼汤、薄荷汤、木星汤、无尘汤、木香汤、香苏汤、盐豉汤、干木瓜汤、缩砂汤、湿木瓜汤、白梅汤、乌梅汤、桂花汤、豆蔻汤、破气汤、玉真汤、益智汤、檀汤、杏霜汤、胡椒汤、紫苏汤、洞庭汤等等。
其中二陈汤是流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最常见的一种。
二陈汤主治头眩心悸、寒热、呕吐恶心,因食生冷引起的脾胃不和等症状。
每日早上起来喝上一盏二陈汤,会产生提神养身的效果,欧阳修的“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在宋代,皇帝还常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
像是宋真宗召见大臣晏殊,赐座后便喝茶,末了,起身便点汤。
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碾制汤沫、丸药、茶饼,随身携带。
王安石罢相后返乡,途中痰火病发,他便吩咐随从取来沸汤,将丸药茶饼调配倒沸汤中服了才痊愈。
就连一般的市民,也受到影响,如有的市民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便将汤端出,招待客人。
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习惯。
除了这些外,宋代的调味品其实已经算是很丰富了,宋人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另一说作“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此处大部分涉及了食物的调味品。
盐在调味品中居於首位,宋代的盐由官府专卖,是重要的财政收入。
“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
方回说,“单稻酱则麦、豆和面蒸煮,和成酱黄,调水下盐,曝以赫日,凡羹味煎熬,无不用之”。
当时的词义与古时不同,“酱自是酱,醯自是醋”。
除盐之外,油、酱和醋无疑是宋时最重要的调味品。
北宋沈括说:“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今人普遍使用的酱油,起源於何时,尚无定论。
《山家清供》卷下介绍“忘忧齑”的制作,“以酱油滴醋,作为齑”,但《说郛》卷的同段文字作“以醯酱作为齑”。
“酱油”也可理解为“酱、油”,未必就是现代的酱油。
《山家清供》卷下的《豆黄签》,《说郛》卷,,作“豆黄羹”,其中提及使用“酱汁”,可能就是酱油。
但从宋代的记载看,当时使用酱无疑比酱汁普遍。
宋代的甜味有白糖、沙糖和蜂蜜。
继续阅读
程大昌说:“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通语也,今人名为白糖者是也,以其杂米蘖为之也。饴即饧之融液,而可以入之食饮中者也。”沙糖“以甘蔗汁煎”成。
宋代甘蔗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限於产量,其普及的程度尚不能与油盐酱醋相比。
专就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而论,宋代较唐代有了显着的进步,这首先应归功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宋代的文化环境在其中也起了作用。
截止到宋代,甘蔗在中国的种植地区包括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福建等省,都在南方,后来逐渐向北扩展。
宋代同唐代比起来,甘蔗品种增多了。
在制造工艺方面,除了曝和熬外,宋代增添了一种新方法,即窨制法。
至于制造普通砂糖的工艺,宋代应比唐代有进步。
比如宋代遂宁糖霜的制造在中国制糖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宋代制糖地区有四川一带,出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