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愚民还是教育?(2 / 4)

,可是以后要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国需要很多人才,而华夏同样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业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赵括想要在教育领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国目前的教育,额,秦国没有教育。

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的军人和能耕作的农夫,不去耕作学什么文字呢?

而这些农夫们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要是想要当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师学习,秦国的学室不负责启蒙,学室负责的是普法,学室里的学子们,往往都是自己学会了文字后,来到学室里学习法律。故而,民间想要获得教育,都是通过私学的方式...秦国对教育没有限制,可是对参与教育的人却有限制。

在国内私自教育别人文字的人,是要为自己教出来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连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启蒙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谋反了,你也就跟着进去了....这导致秦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赵括在来到秦国后,对学室做出了改变,在学室里安排专门负责启蒙的祭酒,想要扩大官吏规模。

为了这一点,赵括还让李斯等人编写启蒙教材。

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易。在几千年后,都有读书无用论,很多父母宁愿孩子跟着自己种地放羊,都不许他们去读书,何况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呢?孩子稍微长大,就要成为家里的一个重要劳动力,跟随耕作,在这样的情况,让父母付钱将孩子送进学室,不行。

那要怎么办呢?

赵括叫来了韩非。

韩非很长时日都是陪伴在赵括的身边,他将赵括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对艺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赵括诸多“孩子”里比较年长的一个,艺的逝世,对韩非的打击也很大,而深知赵括与艺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担心,赵括会因此而崩溃,甚至是自杀。

可是,赵括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经历了短期的沉默后,赵括又回到了从前,依旧在为这片土地而劳累。赵括偶尔还是会开玩笑,脸上也不总是悲伤,偶尔会抱着自己的孙子,笑呵呵的给他们讲故事。跟赵康不同,赵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除却偶尔会在找不到衣服的时候大喊艺的名字之外。

老师忽然将自己叫来,韩非心里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赵括会给自己交代什么事情。

不过,他来到赵括身边的时候,赵括身边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