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和现代完全不一样,沈浪自己乐理知识极其匮乏,也没办法教。
所以,朱媺娖能够熟练的弹奏此曲,完全是自己在手机上一遍遍听,然后一遍遍练出来的。
一曲终了,沈浪连忙鼓掌,朱媺娖已经知道这种双掌互拍的方式是一种鼓励和认可,顿时露出嫣然笑意。
她提起裙摆,从亭中走出,来到沈浪身边,声音轻柔的道:“只是可惜,没有箫,若能琴箫合奏,定能将此曲演绎得更好。”
沈浪鼓励道:“如此已经很好了。”
正在这时,沈浪心头一动,做了一个嘘声的手势,朱媺娖立即明了,站在一边,眉目流转的看着沈浪。
而沈浪,则是通过塞在耳朵上的耳机认真的听着。
因为他这耳机可是通过无线电连接到了远处的朝堂之上,此时的大明的朝堂,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处理那些俘虏,有的人极力劝进要全部斩杀,以震慑辽东的鞑子。
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可杀,大明乃泱泱大国,不是野蛮之地,理应体现大明的仁义之心,岂可大肆杀戮?
这几天都是如此,两派势均力敌,谁也无法说服谁。
崇祯想让沈浪帮自己分析分析这些侃侃而谈之人究竟是几分真情,又有几分假意。
但是沈浪不想出现在百官面前,所以他懒得上殿。
让王承恩携带对讲机,在他们正式讨论的时候开启,他便能够通过无线电听政,因此才有了现在这一出。
其实,沈浪早就和崇祯商讨过俘虏的问题,崇祯自己没有明确的意见,杀与不杀他都能接受,主要看沈浪的意思。
沈浪自然是不赞同大肆杀戮的,不是因为什么《日内瓦公约》,这个时候全世界也没有这种公约。
而是他觉得杀俘的弊远远大于利,辽东那块地方,汉人还是占据大多数。
他们本来就在那里受着压迫,如果大明对那些剃头的汉人也是一杀了之,无疑是完全将他们逼到满清那一边去了。
毕竟满清起码还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而到了大明手上却是死路一条,任谁也知道怎么选择。
再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被建虏掳掠到辽东的,本身就是受害者。
大明如果向这些人痛下杀手,那与二战中的某大国又有何异,只会成为别人几十年来的笑柄罢了。
打仗的时候投降得比谁都快,在别人的帮助下复国了,你跳出来了,开始显示自己的男人勇气了,全国找那些与敌人有接触的人出气。
结果在外人看来,不过是笑话罢了。
当沈浪把后世的这段历史放给崇祯看的时候,崇祯也引起了重视,他也是很爱面子的。
没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会沦为全世界的笑柄,当时那个大国的男人们恐怕也不会想到吧。
所以,对那些被俘虏的包衣,沈浪的意见是能放的让他们回归原籍即可,崇祯很是赞同。
然后就是汉军、蒙古兵和满洲兵了。
这些都是免费的劳动力,杀了干什么?连满清都知道每次入寇要抓大量的青壮劳力,大明抓了为什么要杀掉?
山东去年上半年被建虏掳走了几十万青壮,正是需要劳力填补,这些人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所以在沈浪的影响下,崇祯的意思是赞同不杀。
今日双方依然争论不休,已经没必要再拖下去,崇祯准备表态了。
他首先表达了对那些被建虏掳去的包衣的同情,同时又将沈浪告诉他的那个泰西某国的例子搬了出来。
“我大明礼仪之邦,岂可成天下笑柄耳?被掳为奴之汉人不可杀,朕之意,放其回原籍即可。”
“然建虏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