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皇上深深地叹息一声,她便用轻柔的话声问道:
“皇爷,已经来了大好消息,为何还要如此忧愁?”
倘若在平日,崇祯或许会挥手使皇后退出,那怕是在皇后的面前,他也决很少对她谈起一句心里话。但是现在亡国之祸到了眼前,崇祯的态度也变了。他恼恨文武群臣没有一个争气的,甚至有不少人在等待向“流贼”投降,等着做逆贼的官。
他的心里同样痛恨平素大小事务,朝臣们总是争论不休,可是眼下竟然没有一个人进宫来向他献救急之策!
这是大明的官吗?
想到这崇祯禁不住滚出热泪。皇后的心里一紧,忧心着亡国的惨祸已经临头的她也跟落泪哽咽道:
“但愿上天和祖宗眷佑,国家逢凶化吉。”
崇祯不由得握住皇后的手说道:
“倘若蒙上天与祖宗保佑,能让朕守得住京城,事定之后,朕便传位于太子,这些年,朕兴许真是误国了,朕想不通,为什么朕如此勤政,大明依然到这步田地……”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为什么自己这么勤政,却落得这步田地?
为什么大哥那样,结果还能勉强维持局面。
苍天啊,有这样的道理吗?
看着浑身微颤的皇上,皇后颤声道:
“皇上勤政世所众知,今日时局,实,实在是……!”
实在是不知说什么的皇后跟着地呜咽痛哭起来。崇祯明白皇后呜咽包含着即将亡国之痛,也跟着叹息洒泪。
正在这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了。他刚刚领命任京营提督、总管守城诸。见到皇后,他直接将皇帝给吴三桂的手诏放到御案上,跪下奏报道:
“皇爷,如今各城门全被逆贼围困,且有众多贼骑在四郊巡逻,还听说有众多贼兵往通州前去,给吴三桂的手诏送不出去了。”
崇祯大惊失色道:
“东直门和齐化门都包围了?”
“连外城的东便门和广渠门也被逆贼的大军包围。奴婢去齐化门巡视,遇到张缙彦,他将皇爷给吴三桂的手诏退还奴婢,带回宫中。”
闻言崇祯脸色凄惨,默然不语的他明白吴三桂的救兵已经没有指望了,而且守城兵力又如此空虚,亡国的惨祸已经近到眼前,尽管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可还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浑身战栗的他几乎不能自持。
朕的大明要亡了!
祖宗的江山要丢了!
但是性格刚烈的他,还是很快恢复了常态,叹气道。
“土木之变,英宗陷敌。也先兵势原盛,挟英宗兵临城下,认为京城唾手可得。那时国家何等危急,可是朝中有于谦在,领京营残兵迎敌,击退也光,使我大明转危为安。如今朕非亡国之君,可是十七年来,满朝文武泄泄沓沓,徒尚门户之争,无一人是忠心谋国之臣,倘若朝中有半个于谦,何至会有今日!”
说完,再也无法控制内心情绪的他随即放声痛哭起来。是的,不是他这个当皇帝的无能,而是因为这朝廷之中没有忠臣。
是那些人害得自己丢了祖宗的江山。
王承恩跟着跪下说道:
“这是气数,也是国运,请皇爷不必伤心。”
崇祯一边哽咽着,一边恨恨的说道。
“虽说是国运,可是倘非诸臣误朕,国运何竟至此!只说从天启至今二十年中,国家何尝没有人才,没有边才。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从天启朝的熊廷弼、孙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杨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负就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毁长城,而有今日之祸。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