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3 / 3)

盛唐不遗憾 朕御山河 6077 字 2020-02-27

有愿意回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大唐这些年的发展太快了,物质生活比东女国要好得多,在大唐境内生活会更加的富足,而继续留在东女国就会受穷。

按说既然大唐可以崛起,东女国也可以在政策层面效仿啊!但这个做起来太难了,有很多方面,东女国根本就没有办法,根本就做不到,不是他们不想效仿大唐,是根本就效仿不了,国力差距太大,完全没有效仿的实力。

比如,大唐可以使用机器去代替人工,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让东女国的相似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因为大唐的机器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普及,大部分机器都被世家大族把持和瓜分了,让他们分一部分给东女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东女国很有可能花钱都买不到机器,也不会维护。

另外,经济要想实现大发展,就必须要多修路才行,修路对于经济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个交通非常闭塞的地方,是很难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而东女国的交通有多糟糕,恐怕东女国的所有人都清楚,山里出产的各种农牧产品,根本就运不出去,花费大量人力运输的后果就是人力成本的提升,从而让产品的总成本大大增加,到了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而一些时效性很差的水果和蔬菜,则只能无可奈何的烂在地里,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商业价值。

修路是东女国实现富裕的一个必备的步骤,可惜,东女国不但人力缺乏,财力也不够,还没有足够的建设人才,若是雇佣大唐的建筑队,成本会更高的,而且,大唐境内也到处都在修路架桥,甚至是修铁路,哪里有多余的人力来帮助东女国建设内部的各种道路。

就算大唐朝廷出面,也最多是帮助东女国修建一条直达大唐边境的主干道而已,至于内部的道路,大唐朝廷是真的没有兴趣,也不太现实,大唐内部的道路修建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工夫帮助邻国搞内部建设。

交通不好,朝廷没有足够的财力,没有先进的机器,更加缺乏各方面的人才,这些显而易见的难处,让东女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别说追赶大唐了,就算维持差距都做不到,这是赵曳夫改变不了的事实,她麾下的那些相国也同样解决不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随着大唐与东女国百姓差距的日益扩大,再加上赵曳夫也不想继续当王了,所以,她才非常大胆的提出要并入大唐,从而借助大唐的国力来提高东女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东女国的老百姓也过上有钱有肉吃的好日子,而她自己则可以卸掉身份,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份去李安的身边,哪怕每天只能看一眼李安,她也是满足了。

当她刚提出要撤销国号的时候,大相赵戴文以下的所有大臣都持反对的态度,毕竟,祖先传下来的这点基业不容易,哪能随随便便的就放弃掉,这样是对祖先的不敬。

对于大臣们的反对,赵曳夫自然早就预料到了,不过,这改变不了她的决心,她用自己的理由一个个的劝导,从而让大部分臣下都接受了她的主张,仍旧持反对态度的只有少数,如此,她才大胆的上书大唐朝廷,提出正式并入大唐帝国的请求,并附带了一些条件。

当然了,这些附带的条件都是大唐能够付得起的,比如,不亏待原东女国的官员,大唐要帮助东女州修筑道路,让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的更好,要与周边蜀中大唐百姓一样,当然,还有她要嫁给李安,这些条件真的一点也不高。

看着天空的月光,赵曳夫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虽然年纪也算是不小了,不过,由于保养的足够好,她看上去仍旧颇为年轻,就像十几岁的小娘子一样,而且,还是一个爱笑的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