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排在第六,那任泽和……是倒数第五名啊?据我所知,这样的名次,考中以后不是六部学习,就是外放知县,夫子却一直在翰林。那你说,夫子这过了二十年,又怎么能记住这样一个同学呢?”
“夫人,这件事是我失察了,若不是我急于办理海防之事,这次来了杭州,连《缙绅录》都没有重新看一遍,要是我办事之时,能像上一次那样仔细,或许事关任泽和,我能早作些准备呢?”其实一年下来,浙江多有礼仪要事,阮元倒是也认识任泽和,只是阮元早年与任泽和共处时间不多,根本没记住他,又从来不许下属官员随便过来送礼,一年来重点布置海防,也没有特别接见任泽和一次,更兼阮元先前治浙,吏治大有改善,是以这时阮元也有些过于自信,许多查吏之法都未能重新实行。结果直到刘凤诰告知,阮元才清楚任泽和底细。这时他也不愿多言名次之事,只是自责这次巡抚之行,确有些事未能办好。
“伯元,你这些事说起来,不过只是一时失察,可如今……如今这个样子,只怕你连官位都保不住了!再说了,就算你有那么一星半点过错,你在杭州做了多少利国济民的好事,难道皇上他们都忘了吗?”焦循想着阮元如此困境,不觉心中怨愤,便数着阮元治浙之功,一条条说道:“伯元,别人记不住了,我焦循记性好,我都记得呢!你初来杭州一月,便平定钱塘浙东盗匪,紧接着,练保甲、整武备、造船炮、御洋盗,松门大捷!这些年,浙江凡大灾之年三,有灾之年七,三次大灾,你尽心放赈,不使奸吏得半分可乘之机,金华戒溺女,全万千百姓性命。断狱如流,不使京控。整修海塘,废帮办冗费而海塘安堵。浙南立棚民保甲,浙东开千顷良田。北新关废除杂税,之后反而年年盈余。海宁仓立依斗定尺,再无贪吏上下其手。育婴堂普济堂,解贫民之困。兴盐政改牧地,使赋税充足。建诂经精舍,多所编修著述。疏杭城水利,西湖再无水患。湖州建粥厂,萧山浚河塘。灵隐寺书藏兴立,东海上蔡牵不日败亡!伯元,我以前读书,也以为司马温公之言乃是至论,天下赋税有常数,不在官则在民,以为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求利之辈妄言。可我看着你办事,才终于明白,度支有常法、府库规矩严明可行、百姓之言可以上达抚院,官吏便不得厚敛以欺下,盗窃以侵上,百姓没了额外负担,自然不用加赋,府库没了奸吏偷漏侵吞,没了不知数算之人平添那许多无益开支,自然国用便足!伯元,我……我以前看着你,我觉得这大清天下,若是多几个你这样有实才的督抚,或许……或许盛世就要回来了。可如今……如今这官场,还是当年我入幕时候那个官场吗?!”阮元两抚浙江,查吏治军、整顿钱粮、救灾恤贫、便利商旅、农田水利之事,所办多不胜数。乃至后世修史之时,史官无从下手,仅在阮元传中写下“两治浙,多惠政”短短六字。竟使阮元诸多为政之法,后世渐渐无闻。若不是焦循、阮亨等人多有撰述,阮元治浙之功,也不知尚能为后人记住多少。
“里堂,这些都是我应做之事,你何苦如此呢?再说了,官场之事,你……你不要这样说,朝廷那里,我一直在英侍郎面前举荐你,英侍郎他也同意了,说只要你愿意入朝做官,他一定尽力提拔你,让你也能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你……你可不能……”阮元与英和亦多有书信来往,想着焦循若一直为自己做幕僚,不免有些大材小用,便也数次在书信中举荐焦循,而英和对焦循也从来礼敬,已答应了阮元提拔焦循之事。
“伯元,我……多谢你好意了。可如今的朝廷,就算恩师来请我,我……我也不愿意出去了。”不想焦循这时,避世之念已然坚定,道:“过不了多久,我看我也该回扬州了,这次回去,我也想着在乡间另筑一楼,日后便终老扬州,能把我治《易》讲《孟》之言尽数流传于世,我意已足,至于其他,我是再无他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