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军歌嘹亮(中)(1 / 2)

有些事情是永恒的。

比如国歌,比如军歌。

这个时空,国歌依然是那首国歌,军歌依然是那首军歌,只不过,国歌是朱津东的爷爷,大明承宗皇帝定的,当年山河破碎,大小列强扶持着小鬼子入侵的时候,那可真是最危急的时刻,多少英雄好汉唱着进行曲向前,那数都数不过来。

打败了小鬼子,承宗皇帝把进行曲定为国歌,替代了大明流传了两百多年的那首《龙权》,成为新帝国的国歌。

军歌是执政派带来的,原本可以换,承宗皇帝一挥手,就这首了,人家连军队都交出去了,还在意这点小环节?

除此之外,关荫熟悉的军歌就太少了,一方面是环境不同,造就的文化成果自然也就不同了,另一方面,有相近的替代品,陆海空三军各自的军歌虽然和原时空不同,但这个时空的军歌一点儿也不差,听着就提气。

“第一首《小白杨》,同志们姑且听之,不好听就拉倒,反正就这样。”关荫打个哈哈,先自报家门。

《小白杨》当然是经典,关荫上初中那会,乡中学嘛,没那么多讲究,全校的音乐课都是他们班的班主任带的,别的不会,就会手风琴,《小白杨》,《离家的孩子》,当年学的就是这些歌曲。

弹幕里,网友互相吐槽“这啥名字啊,你咋不说小白桦呢。”

“借物喻人,姑且听之。”不躁动的网友表示淡定。

别的不说,《贤良》一首,那你们就敢忘了?

不过,这次借物喻人应该是正面的,毕竟是军歌。

可是,一没伴奏,二没专业的音响,你咋唱?

关荫还真不打怵。

部队大院围墙很高,挡住了四面八方吹来的风,环境很好。

那就放开音响设备清唱,关荫琢磨着,自个儿这嗓门儿挺大,应该不会有人听不见的情况发生。

后退两步,离开话筒,关荫开口就来。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一张口,跪一地。

听过话筒拉开两米远的,没听过不用话筒敢这么唱的。

这首歌,关荫最喜欢的还是阎老师的版本,清亮,高昂,有一股华丽的勃勃生机。当然,不是说别的大牛唱的就不好,只是根据自己的音色,关荫认为这首歌他用人家阎老师的唱法更有利于感情的表达而已。

可是这也太夸张了,几千人都没坐满的操场,你只用肉嗓子就能让每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这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你看现在那些选秀节目上的歌手,一个个都恨不得把话筒塞到嗓子眼,人家说那叫歌唱方式,你这是不是有点打脸了?

都是年轻人,何必步步紧逼啊。

于是,网友们挨个出去点名某某,某某某“现场还要收声的,麻烦来学习一下行吗?”

这是有多不嫌事儿大啊。

所以说,跟啥人学啥样,关某人身边就跟了这么一群惹事精,他要不是惹事精,那简直都没天理。

《小白杨》一唱,战士们一听,哎哟不错,这节拍挺像那么回事儿的,跟咱军营里的歌曲差不离啊。

三分多钟,一首歌唱完,副司令一琢磨,拍了大腿“这首歌推广没难度,稳了。”

段大人看了两眼,这才哪到哪啊。

人家心里得意着呢,瞧见没,这小子不但能打,还有一副金嗓子!

热烈掌声响起,战士们习惯性地嚷嚷“再来一首。”

师长脸都黑了,人家说了要唱六首,你们瞎嚷嚷啥呀。

“第二首,《什么也不说》。”关荫一点头,又开唱,“你下你的海哟,我趟我的河,你坐你的车,我爬我的坡……”

这歌没说的,必须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