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如今,往昔之汉韩王,亦承命于狄酋冒顿,作乱于吾汉家之北墙之外呐!!!”
说到这里,刘邦终是面带凄苦的闭上双眼,扬天发出一声长叹。
“自起于丰沛,朕所见、闻之‘忠臣义士’,实如过江之卿。”
“有受命于危难之际,险扶秦社稷于勿亡,然又献降项羽,受封以为雍王之秦少府章邯;”
“有奉主之命率军追击,反因‘养寇自重’之念,而使朕得逃虎口之楚将丁固;”
“亦有先叛项楚,后叛刘汉,终亡于反复无常之魏王豹······”
苦叹着,刘邦缓缓低下头,望向身侧不远处,明显想要出身说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周昌。
“汾阴侯之意,朕明白。”
“往昔,故高景侯周珂坚守荥阳,同彭越可谓相得益彰,守望相助,故私交甚笃。”
“今高景侯已亡,汾阴侯身以为高景侯弟,自当回护亡兄之故交。”
说着,刘邦不由摇头叹息着重新坐回上首,眼睛虽然看向周昌,但嘴里的话,分明还是说给帐内众人。
“秋七月,太上皇驾崩,朕任汾阴侯为赵相之时,就已明言:往后数岁,朝堂之重,便当为除梁、淮南此儿异姓诸侯。”
“及汾阴侯之责,便乃往后数岁,朕亲出函谷,已讨不臣之异姓诸侯之时,劳守北墙,以防北蛮匈奴阻朕大计!”
“故,朕以为,彭越无罪;”
“然梁王,断不可留!”
“汾阴侯以为然否?”
意味深长的发出一问,刘邦又侧过头,重新望向帐内众人。
“诸公,又以为如何?”
听闻刘邦这一番毫不带掩饰的盘算,帐内众人思虑良久,终是从帐内两侧来到中央,对刘邦齐齐一拱手。
“臣等,谨遵陛下诏谕······”
见此,刘邦面上忧容终是稍艾,面色郑重的微一点头。
“既如此,梁王彭越意欲谋反一事,便当由廷尉亲往而查。”
说着,刘邦稍抬起头,在殿内众人身上打量一周,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名年岁三十余的‘青年’将领身上。
“故廷尉公上不害,已为朕任之以为右将军,领荆、楚之兵,恐当无暇。”
“便由卫将军王恬启往之,彻查梁王彭越意欲谋反一事!”
听闻刘邦此言,王恬启正要出身应诺,就见一直默然侍立于刘邦身侧,从始至终未发一言的御史大夫赵尧站出身,轻笑着对刘邦一拜。
“陛下。”
“臣以为,此事,或当稍置于日后,方更妥当些?”
语调平和的道出此语,见刘邦眉头稍一皱,赵尧又赶忙一躬身。
“陛下,今陈豨乱起不久,又凛冬将至;陛下御驾亲征,以平陈豨之乱,恐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皆正观望于代、赵。”
“值此之时,若陛下遣王将军往梁地,欲以‘谋逆’加罪于彭越之身,只恐淮南王英布,便或狗急跳墙!”
“若果真如此,便是陈豨乱于代、赵,英布乱起淮南,陛下南北不得两顾,再加以陈豨黔驴技穷之时,亦或当效韩王信故事,引匈奴胡骑入关······”
说到这里,赵尧话头悄然一滞,望向刘邦的目光中,也稍带上了些许深意。
“陛下,临大战而分兵,可乃兵家之大忌啊?”
听闻赵尧这番分析,帐内众人心中,不由稍一诧异。
——幸妄之臣,竟也能有如此见解?
众人思虑之际,刘邦也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旋即略带深意的笑着,侧头望向身旁的赵尧
“彭越之事,莫非御史大夫另有高见?”
就见赵尧腼腆一笑,便道:“不敢称高见,只些许愚见,以供陛下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