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两人余乾也认识,杜晦是副部长,之前还是他先邀请的自己,另一位则是本部这边的检灵师。
业务水平比郭毅还要高上一些的样子。
三人上了车驾里,余乾和杨志则在外头当着车夫。
等出了大理寺,车驾平稳前行的时候,余乾这才问道,“杨兄,这国子监是怎么回事,我方才听部长说,他们好像经常打架?
那里不是读圣贤书的地方嘛?大家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怎会轻易打架呢?”
杨志轻轻一笑,压着声音说道,“读书人喜欢争辩,辩着辩着,又想起自己有修为,打架不就很正常了。”
“就是说吵不赢就动手的那种?”
杨志叹道,“谁说不是呢,也就是他们这些学子金贵,否则我们大理寺怎么可能理会这些个屡教不改的人?”
听杨志这语气,这国子监平时没少给大理寺找麻烦。
“这次命案也是他们打架失误嘛?”余乾好奇问道。
杨志摇摇头,“这就不清楚了,不过应该不是内部原因。真是内部这种原因,也不能上报到我们这边的,等到了那就清楚了。”
余乾点点头,不再问话。
行驶了约莫半个时辰,才算到了国子监。
国子监是大齐的最高学府,开国之初就一直存在。
这么多年下来,从国子监里不知道走出多少官员,更有数不清的文学巨匠,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文,策论,国则等等大多出自国子监之手。
可以说,这是大齐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读书人毕生追求的地方。
地位之超然,天子见到国子监的祭酒都要执弟子礼。
国子监成立之初,学府一直设立在内城里,离皇宫一步之遥。
后来迁移出去,说是在皇宫之下,学子的文章匠气太重,要贴合天地方为自然之道。
遂,就搬到了北城外的一处山清水秀之地。
这块山谷之地名为阳明谷,方圆十里全都化为国子监的禁地。
莘莘学子就在这人杰地灵之处研究学问。
余乾驾车来到这山谷外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色给吸引住了。
一座高大的木门立在那里,非常朴旧,国子监三个字都依稀有些看不见了,但是内力的凌厉笔骨依旧像是穿透岁月,直击人的心神。
周围百花盛放,竹林葱郁,虫鸣鸟叫之声不歇,更有流水潺潺而过,确实是个藏风聚水的宝地。
木门后有个茅草屋,一位老人家躺在摇椅上休憩,见到大理寺来人只是抬了下眼皮,就又阖上双目。
公孙嫣当先走了进去,轻车熟路的往内里走去。
余乾默默跟在后面,打量着四周,山林间并没有成规模的建筑。
各种形态的建筑零星错落的落在谷里,掩藏在山里之间,有茅屋,有竹屋,有木屋。
全然凭借个人喜好在这结庐而居,很有个性,算是国子监的一道风景线。
这里的道路同样不算平整,没有特地修建,但是路面夯实,明显就是靠人经年累月的行走出来的。
一路前行,余乾被这阳明谷的清灵气息沁的神思通透,路上更是没少看见穿着国子监衣服的学子在各个地方,用各种姿势摇头晃脑的看着书。
这里平静祥和,哪里有半点发生命案的样子?
余乾带着疑惑,和公孙嫣来到了一处双层木楼前。
这里是国子监的执事堂,负责这边的大事小事。
刚到这边,一位留着三缕长髯的中年男子就走了出来,直接作揖道,“却是公孙部长亲自前来。”
“范先生客气了,带我们去案子现场吧。”公孙嫣点头淡然道。
这位范先生也是办事利索之人,直接带路往右侧走去。
“杨兄,我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