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0 中医痹病(3 / 4)

”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风湿”有26处之多。

《黄帝内经》中除痹论篇外,以“风湿”单独出现者有17处。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更有特点,全书398条中均未言“痹”,而论及风湿者多处。

《金贵要略》中更是极为明确的首先提出以“风湿”作为病名。如“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而然中医历经两千多年,加上历代医家对风湿病的认识不尽相同,以及中医学命名依据的多样性,反映在古医籍中提到的风湿病的名称繁杂不一。

有以病因命名者(热痹、湿痹、风寒湿痹等;有以主症特征命名者(行痹、痛痹、着痹、周痹等);有以病变部位命名者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肾痹等;有以病机命名者(虚痹、实痹);有以发病季节命名者(孟春痹、孟夏痹、孟秋痹、孟冬痹等。

据不完全统计,中医医籍中提到的与风湿病相关的病名共有340余种。

这一阶段是中医对风湿病从简入繁的一个阶段。

随着新中国对成立,教员提出发展中医的战略。

六七十年代中医开始对痹证进行了深入对研究,参加研究人员的不断增加,各省市学术组织的逐步完善,鉴于“痹病”名称古亦有之,为了避免痹证病名中的“证”与证候中的“证”混淆,并突出强调痹证的病名概念,故将“痹证”改称为“痹病”。

痹症、痹病虽沿用多年,但作为一个大的病类命名,仍不能囊括所有子病种,如痛风、鹤膝风、历节等就不称为“痹”或“某痹”,但这些病应属痹病范畴。

恰恰相反,有些病虽名之为“痹”,如胸痹、喉痹等,而是另一独立病种,不属于痹病范畴。

最后根据中医理论和文献记载,现代中医基本上不再使用痹病,而统一称之为“风湿病”。

并根据病因病机等特征,将繁杂混乱的风湿病名,归纳为燥痹、产后痹、痛风、五体痹和五脏痹五大类风湿疾病。

这也是新中国来,中医在风湿病上最大的成就,让风湿病由繁入简。

在西医将风湿病列入五大绝症,找不到发病原因,无法治疗的时候。

中医在风湿病上已经再次经历的变革。

“中医我们也不懂,你就说该怎么治疗吧。”

黄素二婶是高中语文老师,对于黄素说的半文半白的话倒是能听懂,但也不懂中医。

“我给小雪开一副补脾祛湿止带,在配合针灸疏风散湿通便止痛。”

黄素结果黄母递过来的纸笔写道:太子参12g、柴胡12g、荆芥穗12g、桂枝8g、赤芍12g、白芍12g、炒杏仁9g、炒薏以仁30g、黄柏9g、炒苍术15g、炒白术15g、士茯苓20g、车前子(包煎)15g、鸡冠花12g、椿根皮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络石藤15g。

黄素开的方子是以傅氏完带汤,加苍术、黄柏为二妙散,重用土茯苓、椿根皮、鸡冠花、车前子以运脾清热祛湿,热清湿除则脾阳复、营卫调和,肌痹自愈。

买货的顾客看见黄素在写方子,好奇地向黄父问道:“黄叔,这是?”

“这是我儿子,现在是草原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的科室主任,这不是过年放假回来,他妹妹身体不舒服,这不是正给他妹妹看病开药呢吗。”

黄父说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骄傲。

“搬过来四五年,一直听说你有个儿子,还是第一次见到,”男子向黄父竖起大拇指:“市医院的科室主任,您儿子了不起。”

自从黄素上大学以后,因为每年回家都时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