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皇帝开溜了!(3 / 6)

十万八千里。

如果早知道李浩是这样的人设,或许楚歌会考虑忽悠皇帝这个选项。

之前楚歌就已经考虑过,齐英宗和齐惠宗的这条暗线。

为什么齐英宗对这些大臣们的回答都有些失望?

其实,不论是主战派的李伯溪,还是主和派的唐钦,至少在大殿上说的话都还是滴水不漏的。尤其是李伯溪,他是个很有才学、很有能力的人,严格来说,只要齐英宗什么都不管地开始挂机,把这些事情全都交给李伯溪,也足以高枕无虞。

但齐英宗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朝中的重臣们,基本上都是他爹齐惠宗的班底。

所以,齐英宗天然地对这些人充满着不信任。

尤其是对李伯溪。

在齐英宗看来,他爹拍拍屁股跑路了,到南边去享清福了,李伯溪拦不住齐惠宗,却硬绑着自己在京师这种随时有可能被攻破的前线留守,这是什么道理?

显然在李伯溪的心目中,还是那位太上皇的分量更重的。

或许李伯溪确实有能力,但对于齐英宗而言,这种能力、威望、地位,终究会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此时兵凶战危,他不得不用李伯溪,也知道此时议和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所以才不情愿地将整个京师的防务全都交到李伯溪的手上。

但未来只要一有机会,齐英宗必然会想方设法从下面提拔自己的人,然后找一些借口,将这些原本班底的重臣,全都扔到地方上去。

而对楚歌扮演的李浩,齐英宗的这番问话,显然带了一些示意的成分。

如果楚歌当时能说出一个让齐英宗特别满意的回答,或许齐英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他,君臣之间可以建立起一道互信的桥梁:大家是自己人。

但问题在于,这种互信建立的前提,是楚歌要顺从齐英宗的意思,这对于京师的防务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事已至此,想要再去考虑另一种可能性也暂时不现实了。

楚歌决定还是先这样走走看看,努力帮助李纲守住京师,然后才有资格再去谈其他的事情。

如果这次守城失败了,再想别的办法。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决定将时间流速加快,尽快去到下一次的朝会,并寻找时机,跟着李伯溪一起尝试组织整个京师的防务。

然而让楚歌没想到的是,随着外面的时光匆匆而过,天色将明,外面却有个下人匆忙地来敲门。

“老爷,老爷!

“不好了,听说陛下……陛下他昨晚逃出城去了!

“此时城中乱成一团,老爷您快起来看看吧!”

楚歌不由得一怔,随即愕然道:“你说什么?”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出门,眼前已经白雾弥漫。

这意味着他这次的挑战已经失败了。

在从这个历史切片退出之前,他再一次以上帝视角,看到了金兵南下之后的局势。

随着皇帝的出逃,大量的重臣也跟着皇帝跑出了城,这个消息很快就散播开了,根本瞒不住。

于是,整个京师变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很多富商巨贾也开始逃亡,甚至就连守军也军心涣散。

李伯溪虽然还是努力地组织防守,但人心涣散之下,金人很快攻破了京师。

而后,金人在京师大肆屠杀、搜刮掳掠,整个齐朝北方几乎全部沦陷。

靖平之变,提前到来了。

或许在这条时间线中,唯一的好消息在于齐惠宗和齐英宗这两个君主因为跑路得快,他们两人与一些宗室贵族没有被金人掳走。

但以极快速度打下京师的金人胃口变得更大,开始继续向南入侵,而在流亡过程中,皇帝的政令不通,各地的守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更加不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