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十八·学术大佬们的文艺汇演(1 / 5)

今天没有正式的学术内容。

上午祭拜文庙,下午开幕庆典。

在连续好几人讲话之后,接下来便是文艺汇演。

“咚咚咚……”

“呜呜呜~~~”

战鼓敲动,号角响彻,仿佛瞬间来到战场。

一群舞蹈演员,穿戴纸糊的盔甲,手持刀枪踏步而出。

谢衍顿时欢乐得很,这尼玛大型歌舞表演啊,似乎在用音乐和舞蹈演绎某场战斗。

《大明太宗破阵乐》!

唐代《秦王破阵乐》的曲谱,已被瀛州总督从日本寻回。但只寻回了其中的琵琶曲,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秦王破阵乐》属于燕乐(宴乐)。

燕乐是融合了雅乐、清乐和胡乐的一种杂乐。

而且这里所谓的“胡乐”,地域从甘肃一直延伸到波斯,甚至还包括高句丽和印度音乐。

雅乐,很多人都听说过,是从先秦流行到两汉的音乐,此后一般在严肃场合使用。

清乐,是以雅乐为基础,在东汉兴起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晋室南渡之后,又融合了吴乐(江浙)和西乐(荆楚),从曹操到陈后主等君王都非常喜欢。另外,一部分清乐也能用于宫廷、祭祀等场合。

燕乐,当然是隋唐兴起的,属于世界音乐大融合,隋炀帝和唐玄宗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隋唐到现在的大明,民间一直是清乐和燕乐并行。

而且,不管吸收再多的胡乐,音乐理论方面始终以“五音十二律”为核心。

七声音阶当然也有,五音变一下就出来了,就连雅乐都属于七声音阶。

十二律始终在做细微调整,从先秦到大明,大幅调整至少在三次以上。但接近绝对平均的十二律,直至三十年前才算出来。

算出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家兼数学家,此刻就坐在大礼堂第一排的侧方。正在演出的《大明太宗破阵乐》,也是此人借照《秦王破阵乐·琵琶曲》进行的再创作,使用古今中外总计二十四种乐器演奏。

舞台之上,音乐开始变得低缓。

一些舞蹈演员踉跄倒下,手里的刀枪也落地了。他们互相搀扶着捡起兵器,先缓缓前进,又徐徐后退,似乎战斗并不顺利。

继而又以古琴为背景声,竹笛吹奏出田园气息,表达将士们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种眷恋之情,又鼓励着他们为了故土亲人浴血战斗。

蓦地,二胡模仿出尖利的战马嘶鸣声,继而琵琶的声浪一声高过一声。

这是太宗皇帝亲率骑兵加入了战斗。

音乐变得更加激昂,战鼓和号角声再起。琵琶和古筝的声音交错,似乎在模仿两军对垒厮杀,那些舞蹈演员的动作幅度也越来越大。

“破!破!破!”

舞蹈演员齐声大喊,琵琶声渐渐压过古筝,战鼓的鼓点越来越密集。

十多种乐器开始大合奏,明军已突破一处敌阵,各种乐器声音混杂,演绎出兵荒马乱的战场氛围。

“杀!”

明军开始全面突破,敌人正在四散溃逃。

音乐变得欢快起来,以琵琶和二胡为引导,七八种乐器随之跟进,仿佛明军已追杀敌军上百里。

高潮过后,音乐再次舒缓,甚至还带着点哀愁。

舞蹈演员互相搀扶,既在庆祝战斗胜利,也为战死的同袍悲伤。

“大胜,大胜!”

战马嘶鸣声再度响起,太宗皇帝生擒敌酋归来,些许哀伤瞬间一扫而空,音乐变得更加恢弘壮阔。

“啪啪啪啪!”

台下掌声雷动。

谢衍也跟着拍巴掌,他以前不喜欢这种歌舞,此刻却被调动情绪仿佛亲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