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引擎开始如同火山喷发一般喷薄出超重金属元素等离子流。
面对前方的惊涛骇浪,飞船加速冲刺而去。
任重全神贯注看着眼前。
突然,他左手猛地拽动拨杆,向前冲刺的飞船向右侧猛然偏转十五度,斜斜插入前方两条由亮度极高的白皙光带组成的高温区的接缝处。
这种白色高温带内部的温度达到两千万摄氏度,一旦被卷入其中,哪怕中子板能隔绝绝大部分热量,但哪怕只是一丁点的逸散与泄露,也会将里面的任重的碳基身躯当即焚为基本粒子。
只有在两条白色高温带的接缝位置,温度会降低到百万摄氏度以下,却刚好在飞船本身的百分百隔热极限之内。
这已经是任重的唯一前路。
除了这条巧妙的接缝,在其他区域,全部都是由恐怖的持续爆发的核聚变形成的高能冲击波团。
任重的这一次变向冲锋,就已经是一只脚踩在鬼门关里,另一只脚却踩在钢丝上。
但这还不算完。
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高温区光带并非线性,而是一条如同飞龙一般的蜿蜒弯曲带。
任重的左手通过拧动拨杆来控制飞船的前进方向,右手则通过精微地调整加力力度来控制飞船的加速度。
他必须用这种方式,让单人飞船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生存通道继续往前。
但此时此刻,他眼前所看到的却是平面的图像。
在这由高能粒子组成的空间中,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形成透视效果。
所以,他只能先用肉眼来观察眼前的平面景象,然后再在脑海中迅速地完成直觉计算,透过现象看本质地“预见”到后面的平面。
再考虑到飞船此时的惊人速度,就意味着,他平均每秒必须在脑海中进行超过一千次的直觉运算,且不能有丝毫失误。
约莫两个多小时后,他做到了。
他成功冲出了由源太阳的日冕层在第一轮爆发中对外释放的交织带状冲击波,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这一次,他的前路变得稍许轻松。
拦在他面前的,是炸开的色球层。
色球层的温度低于日冕层,周边的温度并不夸张,接下来的光球层与对流层也一样。
任重只需要躲开在更里面的对流层爆炸的诸多运输舰释放出来的冲击波,就能安然无恙地继续前进。
运输舰的引爆方案完完整整地装在他的脑子里,他甚至都不需要睁眼去看,纯粹靠着记忆就能轻松推进。
时间又过去数个小时,任重无惊无险地接连穿过膨胀炸开的色球层、光球层与对流层,开始进入辐射层。
虽然运输舰是在辐射层之外的对流层中爆炸,但这辐射层本身就极为不稳定,温度情况也跨度极大,从150万度到1500万度之间浮动。
并且,运输舰中的核聚变物质爆炸之所以能让源太阳发生超新星殉爆,正是因为在对流层从释放的外来能量撞进辐射层,完全打破了这片区域的平衡,制造了诸多极端现象。
面对危机四伏的辐射层,任重又已经失去了引爆方案的引导,必须如同穿过日冕层时一样,再次依靠直觉的判断与自身的精准微操来化险为夷。
但他依然没有犹豫,而是继续往前扑去。
对于正常且健康的源太阳而言,辐射层占据了约莫70%的半径,是整个源太阳中最主要的几何组成部分,也注定了任重这一段路必须走得最久,更最考验他的耐力。
他不断地冲锋、转向、前进。有的时候,在突然面对前方迎面而来的完整的成块的巨型高温团时,他甚至不得不一百八十度地掉头转向,通过迂回来暂时避其锋芒。
时间整整过去十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