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只是东西本身的气息,动用的也说不清是兴神术还是入微术,抑或是观身术与望气术,可能兼而有之吧,总之就是如今境界的感知能力。这件东西仿佛会说话,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在诉说。
店铺老板曾对张望雄介绍这是一柄战国时期的楚剑,丁齐不太懂这方便的专业知识,当然鉴别不出来。他只能分辨出这的确是一件有年头的古物,而且被埋藏了很长时间,大约一年前才被发掘出来。
战国时代的古剑,怎么会出现在一家古玩商店的货架上,而且只卖五千块?这也很正常。近二十年来,各地大搞城建开发,城市群的规模急剧扩大,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楼越修越高,地基也越打越深,经常有地下埋藏的古物被挖出来。
假如是重要的历史遗迹现世,文物部门获悉之后会尽量采取保护性抢救措施,然后组织考古研究。但各种零散的器物被挖出来,很多时候不为人知,往往就暗中流入文玩市场,还有很多东西就是盗墓来的。
很多人可能对考古与盗墓之间的区别不是太清楚,还有人甚至故意混淆视听带节奏,以至于不少人都有所误解,其实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完全不是一回事。
考古学者的目的并不是找什么市场上值钱的宝贝,其首要任务是为了保护和抢救文物。而所谓文物的价值,与市场价格也是两回事,在于古迹与古物所承载与传达的信息,它能够告诉人们某个时代、某个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发展水平与思想文化内核。
这是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文物所谓的“文”。有人可能认为年代越久远的东西便值钱,这其实是一个最常见的误解,文物的价值绝不仅仅来自于单纯的时间,所谓时间年代是一个历史中的参数。
文物的价值是它传达与承载的信息,包含着成系统的文明与文化的整体缩影,越有代表性的器物便越珍贵。假如破坏了它所传达信息的整体性,仅仅孤立地拿出来一件东西当古董,其文物价值便大打折扣。
所以器物的价值并不是挖掘者所赋予的,而是历史中整体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所赋予的。具体到中国文物,是历朝历代祖先的付出、创造与传承的智慧赋予其价值。
文物被发掘或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并不是把东西据为己有,只是负有保护传承的责任,首先要进行精心的修复与保护,然后再进行考证和研究。
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与艰辛的,对于珍贵文物,仅仅是修复工作往往都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其投入的成本巨大,甚至远远超过了假如将这一件器物放到古玩市场中的价格,耗费的心血与精力就更不用提了。
比如石不全的导师周小玄,这一辈子修复了数不清的文物,大多来自于抢救性的保护发掘现场,这些东西都不是他自己的,却在他的手中得以“重生”。
而盗墓就是另一回事了,完全是破坏性的,更别什么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了。有什么东西会被盗走,只取决于当时的古董市场价格以及是否容易出手。那些难以修复保存的,不好出手变现的东西,则被大量破坏与毁弃。
比如很多被盗掘的古迹中,有大量的陶器被毁,因这种东西拿到外面根本卖不出来价,而且在盗掘过程中稍微碰一下就会被破坏。很多人大概不清楚,刚刚打开埋藏的时候,很多陶器其实是软的,用手一捏就能出印子。
在古代,盗墓贼找的主要是红货,也就是金银财宝。比如曾有盗墓贼挖到了金缕玉衣,只把玉衣上的金丝抽出来带走,玉片则是随意毁弃。因为金丝值钱并且好携带,零散的玉片是不值钱的,更不好出手交待其来历。
有很多金银器皿,为了防止暴露其来历,甚至直接被融化成了金锭、银锭。而遗迹中大量的纺织品、竹木简牍、书籍卷册,往往都被破坏或风化损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