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装机械化部队,这也是英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次受到的重大打击,不过没有关系,因为不久之后英国人还会遇到了两次。
想到敦刻尔克,最后顺带提一下德国人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放走了英法联军。
度娘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有很多,不过昭灵比较认同的是:德国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因为德军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十足必胜的把握一口气吃掉几十万盟军,其实要搞清楚一个重点,四十多万人逃命是一回事,被逼到死路那又是另一回事。
有几个成语肯定不陌生: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哀兵必胜。
通常情况在战场上如果没有形成绝对优势,都会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知道当时的德国打闪击战真的太顺了,感觉就是一个王者在虐几个青铜渣渣,以至于德军装甲部队平推的太快和步军完全脱节了,敦刻尔克又是一个遍地沼泽低洼地区,光是靠坦克集群推进,没有步兵协同,短时间内根本没法解决拥有完整战斗力的盟军。
虽然网上很多人都看不起英国陆军,但实际上英国陆军是欧洲第一支现代化的职业军队,战斗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强悍得多,尤其是在这种绝境之下,那是完全可以和德国的任何一支精锐相抗衡的,当时最靠近敦刻尔克的德国a集团军,是德军主力,一旦被拖住很可能导致整个战线崩溃,甚至形成逆推的可能都有。
德国人只是花了十几天时间就横穿了整个法国到达欧洲西海岸,而德军身后必然是形成被拉开漫长的补给线,要知道马奇诺防线还有几十万正处于懵逼状态的法军呢,还有刚刚投降的四十五万比利时军队呢,一旦前线占据焦灼,法国人也从懵逼中回过神来,马奇诺的法军只需要向北挺进一百公里就可以完全切断德军绵延上千公里的补给线,由此形成对德军反包的趋势。
德国军官不可能想不到这种隐患,所以德国人怎么可能为了这三四十万人冒那么大的风险?显然不可能。
无语的是现在说的都是啥啊,搞的好像那撤回去的几十万人再后来起了多大作用一样,实际上二战的一系列硬仗基本上都是苏联和美国打的,可以说英法这两个捞比是属于躺赢的。
就连诺曼底登陆都也是以美国大兵为主,有段时间甚至能够听到有些脑子进水的人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的转折点。
对于这种论调昭灵想说的一个关于二战最大的惊天真相是,其实二战真正的转折点是李云龙指挥的平安县大捷。
李云龙: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李云龙:“开炮!!!!开炮,开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