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结盟(2 / 3)

盘深耕多年,有了根基。

廖国第一次开战,根本没把兴国放在眼中,结果大败而归。

因为连年作战,导致廖国虽然国土辽阔却有了虚胖的感觉。

没几年后,中原又掀起大战,趁此机会,廖国跟兴国结盟,再兴国出兵剿灭小诸侯国的时候。

廖国悍然撕毁盟约,趁着兴国调兵的时候,将那地给拿了下来,不光拿了地。

连那边的将领都给杀了,这事情就闹大了。

毕竟在当时,将领以及贵族是可以赎回来的。

主要还是死的那个将领,在兴国是一个十分强势门阀的人,这梁子也就结下了。

别看两人见面火药味十足,但坐下之后,却开始了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据理力争。

这一场商议,足足谈了五天时间。

郭崇咬死了,就是那当年那块地。

可那块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早已经是廖国不可或缺的地盘,怎么可能轻易让出去。

廖国使者也不答应,当最后一天的时候,郭崇罕见的竟松口了,既然地盘不肯给,那么是否能开通长江沿岸的港口,毕竟兴国重商贸。

廖国的市场很大,以往为了打压兴国,每年交易什么东西,份额多少那都是有定额的。

廖国使者沉吟半响后,终于还是同意了。

当签约好文书后,两人不由相互对视一笑,眼中都充满着狡黠。

当然,也不光是贸易全开,而是大量的条款,两人几乎一条一条对过去,几乎每条都要扯皮良久。

当然,对关键的还是双方口岸开放,彼此都有大型码头,虽然大家都是以陆地作战为主,但侧重点不一样。

廖国和尚国在水战上,也就稍稍带一些,毕竟水战机会并不多,很多的战船主要承担的是后勤运粮的工作。

除开夏国不算,水战最牛逼的还是兴国。

当大型码头开通后,两边的大型船只就开始动了起来,不管什么时代,商贾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关键是,这个年代的很多商贾,那都是门阀世家的白手套。

有钱不赚是王八蛋。

就因为这样的事情,门阀世家们尝到了甜头,对郭崇的态度逐渐缓和起来,听说还是他主张的开通无限量商贸。

随着两边水路开通后,廖国和兴国默契的开始征兵。

按照各国习惯,夏国在灭掉西域和西匈奴后,军队里面应该开始保留精锐,将一些炮灰给遣散回去,种地的种地,做事的做事。

不可能国家一直养着他们,就算想要养也养不起,不说发钱了,光是每天的人吃马嚼,能生生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给吃垮。

可如今的夏国却一点动作都没有,既不遣散炮灰又不找目标进行攻伐,反倒听说在淄博附近,武安侯还招收了十万大军。

尼玛,杨乾小儿这是要做什么?

这样的举动,对两国大王来说,这已经属于亮刀了。

作为君王,只要不是白痴,那就不会等人将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再做反抗。

两个大王那都是有幕僚以及各种参与战事的文臣,经过长时间的情报搜集以及分析。

他们发现了夏国目前的两个致命缺点。

第一:朝贤和武安侯的势力已经呈现差距,可以说武安侯功高盖主,这已经是有取死之道,如果操作的好,让他们君臣反目也不是没可能。

第二:开疆拓土的时候是很开心,等你要防御边境的时候就发现完全开心不起来了。

这得分出多少大军去驻扎?

说句不好听的,两国合力,未必没有一战的实力,甚至两国大王觉得,优势在我。

趁武安侯还没聚集兵力来一个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