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一章 糕点攻势(2 / 3)

国潮1980 镶黄旗 1954 字 4个月前

布丁不同的是,偏偏没放半点奶油和黄油,只有特有的植物清香

这种反差太强烈了。

法国人的舌头感受到的新奇滋味,大概正如华夏人第一次品尝到西方布丁一样的惊艳。

还有玉露霜这种天然带凉性的糕点,具有清热解火、润心中烦躁渴之功效。

夏天吃来再好不过,食其味甜而不腻、入口清凉即化。

可这东西还偏偏不是薄荷,再加上其形洁白如玉、恰似雪霜,宛如玉石的半透明状,就是找遍西点,也没有这种质地的糕点。

自然又大大颠覆了两个法国明星的认知。

还别说是洋鬼子了,就是正经的华夏人,吃过这东西也没几个不咂舌称叹的,实乃是人间仙品也。

相比起来,像什么荷花酥、枣泥花酥,尽管也很漂亮、好吃,外观和味道都非常出彩。

可亮点都是表面化的,属于一眼可知,难有惊喜,反而被衬托得普通了。

至于玫瑰饼,茯苓糕,绿豆糕,果子干儿几样。

虽然对于京城人不陌生,可却是外国人从未尝过的滋味,同样让两个法国明星打开了一个新的味蕾世界。

甚至连宁卫民专为投其所好的提供的宫廷奶酪、火纸筒,杨枝甘露这样的奶制品,也和两个法国明星平日里常吃到的那些东西,有着非常明星的迥异之处。

要知道,宫廷奶酪是我们少数民族发明的奶食品,虽然也叫奶酪,但制作方式和口味、质地,与西方的干酪可不是一码事儿。

这是用江米酒和牛奶、砂糖,用鲜烤后冰的方法制作出的半凝固的食品,

滑润细嫩,凉爽清淡,奶香四溢,有优雅之名,清雅之风。

民国时期,把宫廷奶酪引入民间的奶酪魏靠此扬名,美国世界日报和日本报刊均报导过奶酪魏。

港澳台的华人更是取其所好,吃完了还带走。

由此可见国际人士对此风味食品的认可。

还有那个火纸筒啊,那是元代就发明出来的奶油鸡蛋卷。

出现的时间跟南宋突火枪的历史差不多。

得名就如同京城的褡裢火烧似的,也是从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形状而来。

分粗细两种。

粗的比拇指还粗,细的只有筷子那么细,都用奶油烘制,酥脆香松。

据说元朝人大病初愈,用奶茶吃,既可滋补,又能强身。

当今社会,港澳台地区都有卖这玩意的,卖得还很不错呢。

日后某国际品牌的超市,也以这种黄油鸡蛋卷和瑞士卷为畅销产品。

但尽管如此,无论港澳台人士怎么引以为傲把这种东西称之为港式点心。

西方世界又怎么把这东西吹嘘为瑞士糕点。

可要从历史上追本溯源,怕最后都得捯饬到元代的京城。

做这东西,京城的饽饽铺才是祖宗呢,自然风味也有别于那些徒子徒孙。

{();} (ex){}  至于杨枝甘露,这倒是宁卫民从南方偷师来的,是他仗着上辈子的见识自己仿制的。

不过这种粤式甜品受众也是非常广泛的,好像还没人说过不好喝,没人不喜欢的。

而且形式很像西方人的潘趣酒,让人尝过便永难忘记。

总而言之,就这些宁卫民精心准备的糕点,对两个法国明星来说,既特别又新颖,几乎都是他们过去从未品尝过的甜品。

可偏偏每一样,又是经过数代历史传承,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经典口味。

他们从中自然能感觉到中西方茶点的不同和妙处,会产生触及灵魂的刺激和兴奋。

于是潜移默化里,这无疑改变了他们对于华夏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