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流星划过天际,而生活中人们往往总拿“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这一类富含贬义的词来作为蔑视美好甚至是抗拒美好的理由。这些人很可悲,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很多的话,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可悲的人多了的缘故吧……当然了,这样的时代也终将过去,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如果有开始就一定会结束。还是回到电影里来吧,辛德勒也就是连姆尼森(虽然知道他的真名但是我还是喜欢叫他辛德勒)在片中虽然也只是个配角,但是他扮演的大卫形象真可谓是把一个富有魅力的中年男性诠释得淋漓尽致!我猜观众也不难感觉到一个青春不再的女人有了这样的一个魅力十足的老公之后的心情,她怎能不为这样的男人而痴迷呢!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陷入同性恋之情的Catherine非常矛盾的一面,这个剧情安排非常合情合理。然后,他们夫妇那非常帅气的钢琴王子的存在也完全是为了烘托出Chloe的美,而那段儿子被甩,我想只能是看作又见识到了美国女孩的前卫观念吧……当然了这片里一些很香艳的情节没必要过多来谈论。而最后Chloe的死很美好的结局。我看到片中Chloe作为一个高级妓女爱不成反生恨的时候就在想,这片要是最后这个Chloe能死去那就好了,很奇怪啊!因为同样是牵涉到女同性相恋的题材,看《安妮李斯特的私密日记》这部英国片的时候我担心那是个悲剧结局,而看这部美国片《克洛伊》却希望这是个悲剧结局,这真耐人寻思……总之这个结尾让整个片的感觉都不同了,本来这片就像个关于一对夫妻中年生活的片,或许能让人从中看到一些自己生活中的影子,然后有点小启发什么的,美国大多数这种题材的电影就是这么回事哈,顶多来点像《约会之夜》那样随意的夸张下,但是《克洛伊》这个忧伤的结局,完全让人感受到作者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另一个层面的意思,虽然不能说这是种升华,但是却让人思考,联想到一些自己的情感经历,或者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在这个时候因为某些往昔的情事而有些触动吧。另外,我觉得Chloe最后在坠下的那一瞬间那个表情带着《斯洛文尼亚女郎》里面女主角那种黯淡哀愁的无奈味道就好了,因为感觉她笑得很自信的样子看上去似乎有些诡异……其实美国的电影在剧情方面和英国电影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国电影的剧情往往就是一种“很自然得不自然”,这让整个影片的艺术效果多少大些折扣。就是说美国电影的剧情让人明显的感觉就是编剧一味的“编”出来的,整个人物构架,角色设定,故事结构,剧情的铺垫和发展,等等这些都太故意去让人感受是“很自然的”,然后让人感慨这编剧真是费尽心机器啊!当然,这也体现了美国的编剧或者说这些电影的主创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鸟大虾了。而要说美国大片里那些成熟的东西……这样的话很明显被这个故事这个电影所吸引的注意力就少了很多。就像辛德勒饰演的大卫这个角色,你说你改编下剧情,把他变成就是真真正正的迷上了Chloe,然后又确实是跟她发生了那些关系。把大卫变成那样一个人,这又怎样,Chloe本身就是确实迷人嘛,要是法国片的话肯定这就这么浪漫。女人美男人迷这是件很天然的事情,而美国大片就喜欢用人类后天的理性来改造这些天然感性。当然,在有些励志片里,用这种理念思潮来引导观众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农民宇航员》、《当幸福来敲门》、《伍德考克先生》等等。但是如果电影题材设计到一些更艺术人文方面的话,剧情安排以及涉及的各种元素一定还是要注重自然而然的天然之美比较好。打个比方:同样是两个美女,其中一个你见到之后还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理智,和她友好的打招呼,礼貌的说再见。而另一个美女你见到之后你根本就立刻感性发热不能自已,羞涩得都不敢正眼再看她一次,对你来说,这两个美女哪个更美呢?总之,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