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9年,七月,邺城。 高澄再次从晋阳来到首都邺城。 这段时间他重新考虑了陈元康的意见,觉得现在篡位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自己确实不应该太着急。 本来就在谁是北魏正朔这个问题上争不过西魏,倘若再把元家的皇帝给换掉,不管新政权叫什么,在正统性上都会更加被动。现在东西对峙还没有结束,有很多旧势力需要拉拢,如果仓促行事导致人心动摇,就未免有点儿因小失大了。 而且现在的局面跟两年前相比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高澄还是个刚接班的官二代,能不能镇住场面大家心里都没底,而这段时间以来,他先是击退了南梁的大举入侵,生擒敌方主帅萧渊明,接着又平定了侯景的叛乱,把侯景撵到江南,最近又一举收复河南失地,劝降了西魏大将军王思政,可谓军功赫赫。北朝尚武,这些战绩已经足够让高澄坐稳东魏第一权臣的位置。包括皇帝在内,没人再敢质疑他的地位了。 权衡利弊,高澄还是决定等等再说。他这次来邺城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辞掉齐王爵位和殊礼待遇,让自己稍微低调一点儿,其次是请皇帝元善见早立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元善见的嫡长子元长仁是高皇后所生,而高皇后是高欢的二女儿,所以元长仁也是高澄的外甥,都不是外人。尽早让元长仁当太子,既可以表明高澄没有篡位的想法,又可以确保他的权势不受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这后面还有更深一层用意。元家的皇帝以有血性着称,不肯跟权臣妥协是常态,当年元子攸冒死也要做掉尔朱荣,元修宁可皇位不要了也要跟高欢斗到底,而元善见也是因为上次挖地道被高澄抓了现行才消停了一阵儿,谁也保不齐他会不会找机会再搞点啥事儿出来,或者最后关头拒不配合。而皇太子元长仁今年还不到十岁,一旦出现了最坏的情况,高澄完全可以处理掉元善见,然后以皇帝舅舅的身份继续掌控国家大权。 元善见是不是能觉察到高澄的这些想法并不清楚,但他已经当了十六年的皇帝,立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也没有提出异议。 而关于收回齐王爵位这个问题,由于没搞清楚高澄是真推辞还是假推辞,一帮高澄的党羽还在暗中阻挠,所以元善见一直没有同意。 皇帝那边迟迟不给答复,加之立太子的仪式还没有正式举行,这段时间高澄就淹留在邺城,顺便处理一下这边儿的事务。 高澄的办公地点位于邺城的北侧,名叫东柏堂。这里原来是曹魏时期的听政殿,东魏首都从洛阳迁到邺城之后,高欢曾经把这里改成自己的丞相府。高澄早年入朝辅政的时候,曾经在宫城的西面大兴土木,打算给自己新盖一个官邸,结果因为规格超标被高欢痛骂一顿,没奈何只好拆掉,从此也改在东柏堂办公。 八月初八,邺城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受贺,百官拜表,皇子元长仁被正式立为太子。东魏这些年战火不断,难得有这么一件大喜事,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喜庆的气氛。此时子贵母死的传统已经被废多年,太子的生母高皇后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了。 册封仪式折腾了将近一整天,之后文武百官各自回府,高澄也回到了东柏堂。 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高澄的三个重要助手: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侍中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他们要秘密商讨一下后面的事情安排。 东柏堂作为大将军的办公府邸,安保工作自然非常重要。但跟外面戒备森严相比,院子里面却几乎没几个人站岗。跟在高澄身边的贴身侍卫只有两个人,一个叫王纮,另一个叫纥奚舍乐。 崔季舒等人经常过来,早就见怪不怪了。因为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琅邪公主也住在东柏堂内。 琅邪公主的本名叫元玉仪,身世颇有些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