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可我却依然如故,该上朝就上朝,该上奏就上奏。看我平和的态度和自然的神情,好像完全不知道有这回事,渐渐的,夏墟、蒙洛、王易也都相信左双虽未奉命,但也未把事情告之我。
我在王城又逗留数日,而后。泗庸关飞鸽传书回来,称黄苗、桓两族的大军已相继进入青丘族,看其行进路线,黄苗军和桓军皆未向泗庸关而来,而是双双向九黎地行去,看样子。是打算走九黎地至离阳关的路线。
在传书中,郑适和秦阳双双请缨主动出战,要在黄苗、桓两族大军进入九黎地之前,将其击溃。
看过传书,我细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郑适和秦阳的意图。
黄苗、桓两军未走泗庸关。显然是知道己方在泗庸关已布有大军防守,两族都想避其锋芒,走九黎地是最佳选择。
但两族的绕路而行却给白苗族造成极大的麻烦,白苗军留在九黎北八郡只有一支十来万人的天山军,当两族大军路过九黎地时,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心血来潮,突然对隽阳发动进攻。一旦开战,以天山军的兵力很难招架,再加上当地的反抗势力作乱,形势将岌岌可危,弄不好九黎北八郡就会得而复失。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两族的军队未进入九黎地之前就将其彻底消灭,如此回撤的速度也快,这是郑适和秦阳二人请战的主要原因。
我经过仔细斟酌后认为郑适和秦阳的出战有道理,随即回书,令郑适率平原军迎击黄苗军,黑虎、陈修、杨冒三将随军出战;令秦阳率梧桐军迎击桓军,项猛、叶堂、高宇三将随军出战。
回完书后,我把王城的事务紧急处理一番,第二天,我准备起程,南下去往泗庸关。
白苗王又要亲自出征,自然不会无声无息的离开,王城的平民以及白苗朝廷和皇廷的大臣们都有出城相送,这回不用别人逼夏墟,夏墟倒是主动来了。
夏墟难得热情的把我拉在他的身边,一路向城外走,一路嘘寒问暖,并一再叮嘱我,万事谨慎,切切不可大意等等,尽是些虚情假意的客套话。
出城十里,我让夏墟留步,请他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