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丹羽姬月的一日见闻(下)(1 / 3)

【当我先后从水野老师和贺(晓音)同学说出了意义相近的一段话的时候,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面对面地与领导这个研究所的夏希羽聊一聊——不论是与我熟悉的、日籍同胞中的左翼分子相比,还是与我在校内外见到的中国人相比,夏希羽与希羽组研究所与外界对这个世界的判断都不一样。

——丹羽姬月,1982.1.11】

午睡过后,这天下午三点一刻,在编撰教材期间,于百忙之中抽出了一点空余时间的孙增光【1】教授为丹羽姬月解答完问题后,后者对前者以及带她前来的史仲老师分别鞠躬致谢,随后回到希羽组参与魏思静主持的计算机培训课。

“三点半的培训课,希望还来得及。”

丹羽姬月一边盘算着从番禺路到新华路再走进位于新华路99号的希羽组研究所的时间,一边期待着即使在母校都很少接受的计算机培训课会是什么样子。

这天晚饭后,丹羽姬月拉着贺晓音前去阅览室,见丹羽姬月毫不犹豫地从阅览室的一角取出了一本书,贺晓音噗嗤一笑。

理由在于,丹羽姬月拿着的,正是夏希羽在临走前的空余时间根据上辈子的阅读经历和所见所闻,写出的三套用于研究所内部的思政教育培训用书(均暂未正式发行):

夏希羽在沈涵曦等人的帮助下,根据上辈子读过的原着改编的中文原本《枪炮、细菌与钢铁》——馆内现存的是中、日双语的版本,英语和法语翻译本已被赵黎霞带到了法国;

暂时只包含西、葡、荷、法、英、德、意、美、日、苏(俄)十个主要国家的《大国崛起》系列;

暂时只包含芬兰、利比亚、菲律宾、利比里亚、阿根廷、阿尔巴尼亚、埃及、瑙鲁、梵蒂冈、苏里南、冰岛、海地,共计十二个各具特色的中小微国家的《奇葩小国》系列。

见丹羽姬月拿着《奇葩小国》的芬兰篇开始旁若无人地阅读起来,贺晓音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拿了一本自己期待许久的瑙鲁篇,开始在一旁看了起来。

过了不久,丹羽姬月看着夏希羽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进而对“芬兰内战”做出的评价,她立刻想起了一句话,并立刻把书翻回了扉页,只见夏希羽在这本书前留下了三行字——

“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

过去跟我们走,不一定现在跟我们走;

现在跟我们走,不一定将来跟我们走。”

丹羽姬月并不能理解这段话,于是,她拿着这段话去询问得到了一段来自贺晓音的、极长的答复:“据我所知,这段话出自一位中国的元帅。中国有其特殊性,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1918年前后的沙俄是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但它仍然是帝国主义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沙俄末期已经有相当的规模的工业经济和工业人口,所以十月革命可以由工人为主导。”

贺晓音把自己的书放回书柜后,继续说道:“但是,刚从沙俄获得独立的芬兰却不是这样,那时的芬兰是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国家,换算到中国的标准,大多都是中农或者富农。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芬兰只有大约三百万人,识字率也不高。

“仅仅从这三点来说,芬兰即使选择左转,也不可能用苏联的路线,更不可能与中国走一样的路线。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在芬兰这个国家稳定且独立地运行了几十年后的今天,选择曼纳海姆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芬兰的历史做出的判决。”

说到这里,已经看完瑙鲁篇的贺晓音不紧不慢地把书放了回去,随后给丹羽姬月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至于有关的内容是否真实,我建议你去找图书馆,看看在1918年前后,导师(列)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说完后,贺晓音默默地看着正在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