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朝贡、遣隋使
万国来朝
隋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杨广即位后,奉行的对外政策是:“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 [114]在他恩威并施的着力经营下,四夷归顺,八方来朝。 [115-116]大业年间,隋炀帝为了宣扬国威,对外开放,隋与西域、中亚地区、南洋诸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联系密切,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38]
大业二年(606年)突厥启民可汗染干来东京洛阳朝贺后,“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 [6]在西域的44个酋长国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 [117]北面的突厥、契丹,东面的高丽、百济、新罗、倭国,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腊(今柬埔寨)等政权,也先后遣使来洛阳朝觐通好。一时东京洛阳使节纷至,胡商云集,店肆林立,成为世界中心,“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 [118]隋炀帝对此也颇为自得。 [119]但在阔气排场之下,则是对民脂民膏的大肆挥霍和人民负担的急剧加重。
交往范围
西域、中亚
隋与西域、中亚地区的交通颇为发达,比西汉的“丝绸之路”有了进一步发展。以敦煌为总出发点,通往西域中亚的道路有三条:一条是北道,即天山北路。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突厥可汗庭(今巴尔喀什湖南),渡北流河水(今中亚锡尔河)到拂菻国(今叙利亚)。一条是中道、即天山南路北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经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过葱岭(帕米尔),由中亚到波斯(今伊朗)。一条是南道,即天山南路的南道。从鄯善经于阗(今和田)过葱岭到北婆罗门(今印度北部)。隋炀帝时,曾深李是出使波斯。后来又深韦节、杜行满出使中亚各国。当时,西城商人多至张掖交易。隋炀帝令裴矩前往武威和张掖设立驿馆。按待西城商人和使者。大业中,中亚、西亚地区30余国相率遣使翻贡。可见隋朝的强盛和影响之深远。隋朝特设西域校尉,专门接待他们。 [159]
东南亚
隋朝时,与南洋诸国的关系也有发展。当时,隋朝以南海(今广州)为主要进出口岸,与南洋各国发展海上贸易。东南亚各国的商人云集南海。隋与林邑(今越南)来往较多,仁寿年间双方发生过战争,但大部分时间友好相处,林邑使者来隋朝贡不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今泰国),受到赤土国十分隆重的接待。这是中国与赤土联系的最早记载。此后,赤土、真腊(今柬埔寨)、婆利(婆罗洲)等十余国先后遣使来隋,受到隋朝热情接待。 [159]
继续阅读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且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征伐林邑,在此之前刘方已平定交趾。
大业元年(605年)一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骁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