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187]
首先,对于宦官有诸多不满的武宗,吸取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疏远、冷淡的手段对付宦官 [45]。会昌二年(842年),仇士良煽动神策军哗变,被武宗与李德裕联手挫败。仇士良惶恐谢罪,被剥夺了军权,被尊崇为观军容使。不久后,仇士良主动请辞,被迫致仕 [219]。因此,武宗统治时期,宦官势力遭到遏制。
其次,武宗朝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肃清北疆;对内刚柔并济,使藩镇降服。他挑选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继任卢龙节度使,同时坚决派兵讨伐不尊朝旨的昭义镇刘稹叛乱 [187]。武宗以后,藩镇内部骄兵逐帅日见频繁,与中央政府长期相安无事 [217]。
在宗教问题上,武宗崇信道教,并且为打击僧侣地主的势力,他于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 [130]。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在拆毁寺院的过程中,经济损失也不小 [131]。这一事件被称为会昌灭佛。此外,景教等宗教的传播也受到限制。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因丹毒发作而驾崩,宦官选择光王李忱继承皇位,是为唐宣宗。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但等到即位以后,却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愿望。他贬李德裕于崖州,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
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并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归顺唐朝廷。经过多年奋战,使河西走廊的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 [114]。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115]
河西肃清后,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而在武宗、宣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但他们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 [182]
走向衰亡
主词条:唐末农民起义、梁晋争霸
唐宣宗统治末期,经济、政治衰退,国内乱象频生 [150]。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驾崩,其子李漼即位,即唐懿宗。当时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政府财政也发生严重困难,经常预征两三年的赋税。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164]。待到懿宗甫袭位,国内积累的矛盾便爆发,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元年(860年)的裘甫起义和咸通九年(868年)至咸通十年(869年)的庞勋起义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149]。 [182]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其子李儇即位,为唐僖宗。僖宗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乾符二年(875年)初,出现了王仙芝起义,起义军自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起兵,屡败唐军,至乾符五年(878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然而就在同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一路转入南方,于广明元年(880年)发动北伐,十二月抵达长安附近。僖宗仓皇逃亡蜀地。至中和四年(884年),在各镇节度使的夹击下,黄巢起义方才平息 [164]。这次起义使唐朝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而宰相与宦官间仍斗争不断。此外,这次起义后,超强藩镇开始出现,打破此前各藩镇间的均势,以兵力压制群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