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752年)李林甫死后,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激其反叛。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与史思明以诏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十五万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由于天下承平日久,中原唐军弱不能战。十二月,叛军攻占洛阳,唐军退守潼关。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众进军河北平叛。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六月,唐军兵败潼关、叛军攻占长安。玄宗出奔四川,在马嵬坡时,随行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处死了杨贵妃。太子李亨分兵后随即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李亨的称帝,虽有擅立嫌疑,但在稳定人心、统一指挥平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87]
(安史之乱图册参考资料 [147] [183])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2张
随后,肃宗急调郭子仪回军灵武,命其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又命宗正李承寀借回纥兵,以增强军事力量。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率领军民坚守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中力阻前后叛军数十万人长达十个月之久 [44]。这时,安史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九月,郭子仪大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史思明于是在范阳降唐,只有安庆绪固守相州(今河南安阳)。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叛,驰援安庆绪,与唐九节度大军决战于安阳。唐军溃败,史思明杀安庆绪。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在洛阳再败唐军,想乘胜西入关,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187] [217]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其妻张皇后想废除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宦官李辅国、程元振保护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随后李亨去世,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即位当年,代宗便任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率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广德元年(763年),唐军直指范阳,叛军将领纷纷举州投降,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187]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安史之乱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势力壮大,藩镇割据的现象在代宗朝后逐渐形成 [121]。 [187]
艰难复兴
藩镇林立
主词条:藩镇割据
安史余部投降后,唐朝廷无力收回其兵权,仍然任命他们为当地节度使,其中李宝臣的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李怀仙的幽州镇(治今北京市城区西南)、田承嗣的魏博镇(治今河北大名)并称为“河北三镇”,是最跋扈的藩镇,名义上尊奉唐王朝,实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父死子代,长期割据一方,直到唐亡。 [187]
安史之乱后,内地也普遍设立藩镇。河北之外,中原藩镇有些割据性较强、如淄青(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淮西(治今河南汝南)、昭义(治今山西长治)等。南方藩镇军队较少,节度使基本忠于朝廷。 [187]
在唐朝中晚期的大部分时期里,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142]。朝廷在藩镇表面恭顺的前提下,开始默认极个别藩镇自主选择节度使的权力 [123]。各藩镇间功能不同,也存在矛盾,如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藩镇保证了内外势力的均衡,东南藩镇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