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五代十国(8 / 27)

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81]

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梁太祖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梁太祖而继位。 [61]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梁末帝 [82]。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在贞明二年(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 [83]。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在胡柳陂之战中惨败,但晋军也因伤亡惨重而无力攻开封,只得撤回魏州 [84]。

后唐灭后梁汴州之战示意图 [53]

贞明七年(921年),成德大将张文礼杀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之战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内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使王彦章被撤换,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无奈命将军皇甫麟杀死自己,后梁覆灭。 [54]

后唐盛衰

并吞诸国

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凤翔(岐国)李茂贞和吴越、闽、楚、荆南,都向后唐称臣。 [61]

唐末被排挤入川的神策军将领王建相继攻取两川、三峡,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封为蜀王。朱温篡唐后,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称帝后,颇能礼贤下士,招用唐朝衣冠士族。前蜀国的典章文物,保留了唐朝的遗风,各项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唐朝。王建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加紧军队建设,但不穷兵黩武,保持了社会的安定。王建统治后期,诛杀功臣宿将,宦官势力猖獗,后妃干政,但尚未酿成大祸。前蜀全盛时,据有今四川、重庆大部及陕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区。但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政治极端腐败。同光三年(925年),唐庄宗派枢密使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六万征蜀,同年底抵达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54] [61]

全盛时期的后唐,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四川、重庆、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肃、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54]

萧墙之祸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 [68]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85]

清泰元年(934年)的后唐 [33]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同光四年(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 [4]不久,魏博军在效节指挥使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河北大名)叛乱,唐庄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回师攻击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