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于西桐海为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唐末,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弟弟曹延瑞和族子曹宗寿被胁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归义军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后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去世,儿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进贡物品。景佑三年(1036年),归义军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节度押衙是归义军政权的中坚支柱和核心力量。节度使通过押衙,将各个阶层的官员都纳入归义军府的系统中,扩大了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基础。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是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是十大节度使里军事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在唐玄宗时期,凉州都督贺拔延嗣作为第一位天宝十大节度使,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故凉州又有“天下第一节度”之称。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后来的凉州温末、吐蕃六谷蕃部正是其后裔,是唐朝、大周武则天时,凉州武力豪族集团的重要组成。
于阗国
于阗(tiá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长达1238年。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于阗政权。古代居民属于斯基泰人”(Scythians),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北史?于阗传》也有相关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畏兀儿人
畏兀儿,又作畏吾而、卫五、伟兀、委兀、外五、瑰古。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称,为“回鹘”的蒙古语音的汉字音译。此名称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国和元朝,明朝也继续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鹘及其内迁的后裔。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大首领仆固俊创建西州回鹘,首领对外称汗,对内自称亦都护(idikut,有福的君主)。与宋朝和辽朝都有外交往来和贸易关系,后又臣属于西辽,西辽皇帝在其国都派驻有监护使。成吉思汗强大时,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攻杀西辽监护使,投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嫁以公主,视他为第五子,分封诸子时,独得保留国境,甚至略有扩大。西北宗王海都与都哇叛乱时,高昌遭到焚掠,部分畏兀儿民众在亦都护纽林的斤的率领下,避居甘肃永昌。海都之乱结束后,纽林的斤被册封为高昌王、亦都护,兼得两颗金印,高昌王印使用于内地,亦都护印使用于畏兀儿国境。由于畏兀儿有文字,知识水平比蒙古人高,又于早期投归成吉思汗,因此,在色目人中占据首要地位,仅次于蒙古统治者,在元朝的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的人很多。高昌王、亦都护纽林的斤及其后继人不但曾经率兵镇守过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