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明(6 / 27)

,明朝国号出自《周易·乾·彖》“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 [332]

历史

播报

编辑

开国统一

主词条:元末农民起义、明灭元之战、明朝统一战争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23]“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 [24-25]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2]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26-27]

明太祖晚年画像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 [31]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28]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261]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262]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264]1360年,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击败陈友谅。 [29]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263]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败亡。 [30]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步建立政权,史称“西吴”。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32]朱元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3]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便成为朱元璋下一步的消灭对象。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 [265]

1367年,朱元璋对北伐作出了部署,策划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元朝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元朝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2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268]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266]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 [269]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 [270]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33]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北伐的同时,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271]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