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 [41]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 [37]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 [287]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 [40]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42]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 [288]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 [290]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289]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继续阅读
永乐盛世
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43]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44-46]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经过四年的夺位战争,最后率军南下,攻占京师(今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47]
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后,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 [297-299]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300]明成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他任命七位学者到翰林院的高级岗位上来,然后让他们担当国家事务的主要顾问。明成祖任命解缙、黄淮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命了胡俨、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 [296]厂卫制度由此确立。此外,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294]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 [293]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292]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291] [337]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301]明成祖时期标榜文治。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 [302]
明《麒麟图沈度颂》轴
永乐时期在对外扩张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南面,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