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祸,人口大量减少,又遇上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司马氏玩命折腾,给了游牧民族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入主中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
乱战百余年后,鲜卑族拓跋氏凭借自身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为了抵御和化解更北方柔然、铁勒等族的侵袭,北魏高层在平城以北的边边境的要害之处设置了一系列军镇,为了保障物资供应,军镇组织大规模的屯田,吸引大量内地农民和手工业者前往,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当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原本相对落后的北方边境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后来形成了六镇为主的军镇模式。
北魏形式上统一了北方,可是恶劣的气候并没有好转,草原上依然生存不易,于是才有了拓跋宏举族南迁的行动。
宗室贵族和一部分族人南迁享福,老家也不能不管不顾,依然留下六镇部族继续驻守。
留下的那些继续看家受苦的族众当然不乐意,虽然都是同族,但是底层族众更像奴隶,与上层贵族利益并不一致,上层贵族依然可以夜夜笙歌,普通族众却更加受苦受累。
继续阅读
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六镇起义暴乱层出不穷,洛阳温柔乡长大的年轻宗室没有祖辈的经历,只知道一味的镇压,权贵忙于内斗,也间接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坐大,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不仅是草原上生存艰难,中原地区百姓日子一样不好过,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员治理水平有限,搜刮起来个个无师自通,风调雨顺的时期还能凑合过,气候稍微不顺,那就会有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稍微有人引导,就是一场动乱。
每年的冬天,万物凋零,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最难熬的日子,洛阳城内外的乞丐都会格外的多,卖儿卖女卖自己的穷苦人比比皆是,知道是一回事,亲眼看到是另一回事,曾凡和楚妍都很受震撼。
朝廷当然也知道流民的隐患,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出人力物力,组织一些工程给那些年轻的劳力找点事情做,给口饭吃防止他们聚众生乱,同时号召富贵人家在城外开设粥棚,让那些人有些稀粥糊口。
当然一些富贵人家也可以廉价挑选一些年轻的丫鬟小厮,补充人手,很多人只要能给口饭吃就能领走。
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能卖身都是一种奢求。
身处在这个时代,曾凡也尽量按照这个时代的方式做事,于是在洛阳城西三十里外的山脚下,找了一块无法耕种的荒地,在饥民之中挑选了几百名青壮伐树建窑,做起了他熟悉的老本行-烧窑。
精美的瓷器是富贵人家的必备物品,因为烧制困难,向来都是供不应求,不愁没有销路。
曾凡几个月的神医也没有白干,积累了不少人脉,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中间有了口碑,做这些事情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反而有很多人主动帮忙。
无论是烧制瓷器,还是烧制玻璃,烧窑炼铁,对曾凡来说当然都不是难事,只要成品的话他都不需要雇人,乾坤葫芦里面要多少有多少,主要还是给这些人找事情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下饥民无数,他也不可能全部养起来,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比施粥吊命,积累所谓的功德更有意义。
寒冬腊月土地冻得梆梆硬,曾凡少不得暗中帮忙,地面挖下去两尺深度,就会脱离冻土层,先建了十几个地窖,让这些人有地方住。
有了安身之所,再指导他们挖土建窑,只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法,烧制出真正的瓷器,才能树立起这些人的信心,也让他们有一门糊口的技能,这也只是曾凡筹划的一部分。
想要改变这个时代,光指望元珽、尔朱荣那群人不行,只有普通民众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