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增加。
教学方面曾凡一视同仁,所有学生必须住宿,四人一个房间,所有事情自己做,想带丫鬟仆人伺候,那是门都没有。
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早起跑操,上午课堂学习,下午去各个工坊参加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受不了苦的滚蛋,每个月还会有考核,考核不合格也要受处罚,连续几次不合格,要么滚蛋,要么提前去工坊工作,没有继续学习的资格了。
曾凡编写教材、制定规则后,书院的管理交给他挑选的一些学生组成的委员会,接近于自治的模式,有事情几个人商量着来,解决不了曾凡才出面帮忙。
他编写的教材内容比较浅显,综合后世的中小学和一部分大学内容,分成初级、中级、高级课程,聪明的两三年就能学完初级和中级,学习慢的也不能超过五年,再不行就拿书回去自学吧,不要耽误别人。
随着学生和工人数量增加,原先的那座山丘的太过拥挤,曾凡在靠近大路的地方规划建设更大的区域。
教学区,宿舍区,住宅区,工坊区,休闲区,各个区域功能分明,曾凡把张秋鹏领人做的那些规划图拿了过来略加修改就能用。
继续阅读
建筑材料也以更耐久的花岗岩为主,他在蛮荒世界练就的开山技巧也派上了用场,有了大量人手可用,只是多耗费一些人工,这里最不缺地带就是劳动力。
房屋结构和建筑技术参考古罗马那边的遗址,几个月的研究也没有白费,也可以检验一下实际使用效果。
他规划的建筑以坚固耐用为主,房子最高不超过五层,主要还是单层和双层居多,人口密度没有那么大,太高的建筑工艺复杂,反而更浪费时间。
最先建成的是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用来运动的大校场,其次是工坊区,住宅区,休闲区。
随着一栋栋建筑不断落成投入使用,原先一片荒山野岭之地,一座奇特的市镇逐渐成型。
从原先的一万亩地向周围拓展,已经发展到三万亩,土地都在曾凡名下,他的假身份用的是真名字,这块地方上的一切土地和产业都属于他,那些工人名义上都是他的奴仆。
当然,那也只是名义,组织架构上更类似于后世的公社制度,所有物资统一储存保管,使用和分配方面也有严格的制度,人员增加建筑规模扩大,曾凡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后来的很多人已经很难见到他了。
看到整个书院运行步入正轨,该做的都做差不多了,曾凡就完全脱离,所有事务让他们根据规则自行处理。
书院的教学区,工坊区,住宅区都有固定的食堂,所有人员凭身份牌就餐,主要有普通、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学员、工人、外来人员都分三级,不同等级餐食标准不一样,全部免费供应,浪费将受到严厉处罚。
建筑功能区域分明,曾凡并没有设计围墙,而是组织学生和工人轮流执勤,全天候都有执勤的人员巡逻,维持秩序和确保安全。
整片区域都在曾凡的感应范围之内,他的暗中干预下逮过几批人,严厉处罚过后,这里的秩序正式确立起来,没有人再敢轻易违反,大家都形成习惯后,就变得秩序井然了,每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感觉不可思议。
曾凡设计这里规则制度的基础就是集体主义,维持住书院这个大集体稳定,大家都能好过,如果谁起了私心,破坏集体稳定,那就是大家共同的敌人。
洛西书院的常住人口从起初的几百人扩展到几千人,随后每年增加都要增加一两万,到正光四年的时候,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五万人,主要来自洛阳周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
这里产出的瓷器基本上垄断了北方市场,在南梁也非常受欢迎,纸张和书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