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系统的医学理论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来保障人们的健康。《黄帝内经》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医学的需求。《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对阴阳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交流与传承:古代社会的学术交流和传承对于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学者们之间的交流频繁,不同地区的医学经验和理论相互传播、相互融合。《黄帝内经》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医学着作,吸收了当时各地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经过整理和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内容也可能是在吸收了不同地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当时学术交流和传承的成果。
四、《黄帝内经》素问第5章名为“阴阳应象大论”。其主要内容如下:
1.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黄帝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强调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等,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特性和相互关系的体现。
还提到了阴阳的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等,说明阴阳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阴阳的失常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阴阳与人体的关系: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阐述了阴阳的对应关系。如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等,表明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都与阴阳相对应。
论述了气味与阴阳的关系,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等,说明饮食的气味也分阴阳,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3. 阴阳与自然、疾病的关系:
自然界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产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等情志变化会伤气,寒暑外侵会伤形。例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等,体现了季节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提出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观点,说明了阴阳的偏胜偏衰会导致疾病的寒热表现不同,以及风、热、燥、寒、湿等邪气对人体的不同影响,如“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4. 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诊断方面,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即通过观察面色、脉象、呼吸、声音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和病情。
治疗方面,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等原则,以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病之始起可刺,病盛可待衰而治等。还强调了“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针刺治疗方法。
5. 阴阳与天地、人体的整体联系:
认为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阴阳是血气的男女,左右是阴阳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阴阳是万物的起始。人体与天地自然相互关联,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等,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提出了贤人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