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铁骑——“白马义从”,如同一道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悄然消失。
随着“白马义从”的消逝,公孙瓒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利器,丧失了与袁绍在旷野之上争雄较量的能力。
公孙瓒的连番失利,宛如一部悲壮的战史,每一页都蘸满了错误战略的墨迹。在战火硝烟的笼罩下,邹丹等将领的呼救声被无情的风吞噬,他们被敌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重重包围,孤立无援。
而公孙瓒,这位统帅却冷若冰霜,拒不施以援手。
他的逻辑冷酷而荒谬。
“若是救他,会使别的将领产生依赖救援的思想,不肯努力作战;我不去救他,别的将领就都会努力作战了。”这样的决策,如同割裂了军队的团结,将信任与协同作战的价值一同抛弃。
于是,公孙瓒麾下的各路将领,如同失去根基的树木,要么在敌军的狂风暴雨中独木难支,被轻松歼灭;要么在绝望中选择了投降,以保全性命。
幽州的代、广阳、上谷、右北平四郡的驻军,纷纷举起反叛的旗帜,将公孙瓒任命的官员和将领斩于马下,忠诚与背叛在此刻交织成一幅悲壮的画面。
渔阳郡的公孙瓒部将王门,也在动荡中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投靠了袁绍,率领着万余人马攻打泉州县。
然而,在这场背叛与忠诚的较量中,泉州县令田豫如同中流砥柱,他坚守立场,劝退了王门的攻击。
田豫,这位忠贞不渝的将领,曾为公孙瓒辞别刘备,千里迢迢回到幽州,即便在危急关头,也坚决拒绝投降袁绍,展现出了难得的忠诚与勇气。
然而,公孙瓒对田豫的忠诚和能力视若无睹,始终不曾赋予他重任,仅让他担任泉州县令。
这份忽视,如同对忠诚的亵渎,使得一位本可力挽狂澜的将才,最终只能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公孙瓒错误的战略,不仅葬送了无数将士的生命,更让一位忠臣的才华白白浪费。
面对袁军的步步紧逼,他不得不吞下苦果,放弃了他曾坚守的蓟县和涿县,在无奈与悲凉中,公孙瓒退守至重镇易京,这座坚城成为了他最后的堡垒。
公孙瓒亲自规划,将城内的空地、荒地开辟成一片片整齐的田垄,引导士兵们放下手中的兵器,拿起锄头和犁铧,开始了农耕的生活。
屯田虽能暂缓燃眉之急,却难以弥补他失去的民心和军心。易京城内的田野里,虽然绿意盎然,但战争的阴云依旧密布。
公孙瓒建造易京,主要是因为当时有首童谣唱道:“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燕”指幽州,“赵”指冀州,公孙瓒经考察后认定,童谣指的这块世外桃源就在易县,便仿效董卓的郿坞,在当地建造了要塞。
易京的位置,恰似一枚锋利的楔子,楔入了公孙瓒与袁绍势力范围的交界线,成为了两强相争的最前线。它如同一把锁钥,紧紧控制着幽、冀、青三州之间的交通要道,无论是商旅往来,还是兵马调动,都必须经过这片战略要冲。
这一举动,并非一时冲动,更非迷信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部署。
易京,这座由公孙瓒精心设计的要塞,其防御体系之坚固,结构之新颖,在中国古代城市与要塞中独树一帜。它的建造初衷,就是为了吸引袁绍军主力前来围攻,因此每一处设计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智慧。
与传统的中国城墙不同,易京没有连贯的城墙,它的设计理念与长城的宏伟防御背道而驰。
易京工地周围,巧妙地挖掘了十道层层环绕的堑沟,这些堑沟如同天然的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敌军的大型攻城机械靠近,使得易京的防御固若金汤。
在堑沟之间,公孙瓒又建造了几十座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