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建设宝岛(5 / 7)

功派遣林察、周瑞督军西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按时与李定国会师。李定国孤军奋战,虽然一度攻克肇庆,但在广州城外遭遇大败。李定国原本期望与郑成功会师北伐,甚至促成了李、郑两家的联姻以巩固同盟,但由于郑成功未能按时会师,导致了这次合作的失败,李定国对此感到相当失望。

同年,清朝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领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属下官员一起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先后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并进入兴化地方。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永历帝鉴于与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别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时,都会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还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亲自督察官兵操练。同年九月,清朝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领三万大军入闽,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一方面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另一方面派遣部将率领舟师分别北上浙江、南下广东,使清军腹背受敌。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在围头海域遭到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了泉州战役的胜利。同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了护国岭战役的胜利。这些胜利进一步巩固了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地位,并为他日后收复台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北伐南京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郑成功计划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他统率水陆军共计十七万人与浙东的张煌言会师,准备大举北伐。在进军长江之前,郑军舰队在羊山海域遭遇了强烈的飓风,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撤回厦门进行休整和补给。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这一次,郑军与张煌言的部队顺利进入长江,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镇江和瓜洲,取得了定海关战役、瓜洲战役和镇江战役的胜利。郑军包围了南京,开始了江宁白土山之役。与此同时,张煌言部也收复了芜湖一带的十多个府县,一时之间江南震动。

然而,在南京之战中,郑成功不慎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的突袭,导致郑军大败,损失惨重。在这次战役中,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多位郑军的重要将领阵亡。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以作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但久攻不下,最终不得不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是郑成功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役,但却以大败告终,这对他的反清大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永历十四年),郑成功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与清军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郑军歼灭了清将达素率领的四万余人的水师,取得了厦门战役的胜利,使得郑成功的声望再次回升。

九、驱荷收台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在经历了多次抗清斗争后,郑成功决定采取一项重大举措——收复台湾。此前,郑军一直在东南沿海地区辗转作战,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并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然而,北伐南京的失败使得郑军元气大伤,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占据的台湾岛。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亲自率领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