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一种预备性质的职务,意味着和珅距离成为真正的御前大臣仅一步之遥。通过这种方式,和珅得以更加密切地接触乾隆帝,了解皇帝的心意,从而更好地执行皇上的命令。
三、连遇贿案
和珅在担任侍郎期间,很快就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一名叫做安明的笔帖式(相当于今天的秘书或助理)希望得到晋升,并为此向和珅送礼。最初,和珅保持着清廉的作风,拒绝接受任何贿赂,并承诺会帮助安明向上级推荐。和珅的确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向尚书丰升额推荐了安明,后者顺利升任为司务。
安明为了感谢和珅的帮助,送给他一颗玉作为酬谢,但和珅再次拒绝接受。然而,就在安明刚刚升职不久,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中提到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按照清朝的规定,他应当回家守孝三年。考虑到刚刚获得的职位,安明不愿意放弃眼前的机会去守孝,因此选择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料,此事被尚书丰升额发现,并联合权臣永贵一起弹劾和珅,指责他包庇安明。然而,和珅事先得到了永贵之子伊江阿的通风报信,因此提前准备了应对措施。他草拟了两份奏折,一份呈递给军机处,另一份则留在手中。当永贵在朝堂上提出弹劾时,和珅立即拿出准备好的奏折,主动承认自己对安明的行为失察,并请求处罚。
乾隆帝在听取双方陈述后,表示自己已经收到了军机处呈交的和珅关于安明的弹劾奏折,这表明和珅并没有蓄意包庇安明。因此,乾隆帝决定将安明处以极刑,并籍没其全家财产,而和珅则因为失察被降两级留用。这一事件虽然让和珅逃过了更大的责罚,但也使他与权臣永贵之间产生了裂痕。
到了1780年,云南按察使海宁揭发了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的案件。乾隆帝随即下令,由刑部侍郎喀宁阿、和珅及钱沣前往云南调查此案。最初,调查工作进展缓慢,直到和珅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手段,拘捕并审问了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在严刑逼供之下,赵一恒最终供认了李侍尧的种种不当行为。和珅随即召集了云南当地的主要官员,公开了赵一恒的供词,使得原本支持李侍尧的官员们纷纷转变立场,加入到指控李侍尧的行列。
通过这些手段,和珅成功地搜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迫使李侍尧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此案的审结不仅确立了和珅在处理复杂案件方面的声誉,还使他获得了进一步的晋升,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并在议政大臣处行走。不久之后,和珅又升任为御前大臣,并补镶蓝旗满洲都统。
四、利欲熏心
和珅,这位清朝乾隆年间的权臣,其仕途生涯充满了复杂与争议。在李侍尧案的处理中,和珅不仅展现了其敏锐的政治嗅觉,还趁机私吞了巨额财产,加之乾隆帝的赏识与厚赐,使他初尝权力与财富的巅峰滋味。随着地位的稳固,和珅的野心日益膨胀,他逐渐从清廉自守转向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道路。
长子丰绅殷德与皇家联姻,更是为和珅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与便利,百官争相攀附,进一步助长了和珅的嚣张气焰。面对朝中的非议与排挤,特别是安明案后的连续弹劾,和珅心中种下了对文官的仇恨,这成为他日后残酷打压文人派的重要原因。
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和珅利用职权大兴文字狱,对敢于批评或反对他的文人进行残酷打压,甚至不惜捏造罪名,将他们投入牢狱,甚至处死。同时,和珅还深入科举制度,通过控制考试流程,收取贿赂,形成了“价高者得”的恶劣风气,严重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士子们为了求得功名,不得不向和珅行贿,导致乾隆末年的科举制度几乎被和珅一人所操控,士子之中流传着“几出和门”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与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