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参与最高层次的决策。英廉的这一任命,体现了乾隆帝对他的绝对信任,同时也是对他多年来不懈努力的高度认可。
在担任汉大学士期间,英廉不仅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表现出色,还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改革措施。他关注民生疾苦,倡导节俭,反对浪费,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英廉的这些举措,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六、晚年功绩:从赈灾到辞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英廉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臣,但他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年,直隶地区遭遇了严重的灾荒,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英廉没有选择退居二线,而是主动站出来,承担起赈灾的重要任务。
在赈灾过程中,英廉展现了一位资深官员应有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他亲自部署赈济措施,调配资源,确保粮食和其他必需品能够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为了确保赈灾工作的有效性,英廉还加强了对赈灾物资分配的监督,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一份救济都能真正到达最需要的人手中。
英廉的赈灾工作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也赢得了乾隆帝的认可。他的行动不仅缓解了灾情带来的影响,更体现了他深厚的为民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次赈灾,英廉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位忠诚可靠的官员的形象。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廉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处理政务。因此,他向乾隆帝提出了辞官的请求。乾隆帝对英廉的忠诚和贡献深表感激,尽管不舍,但仍尊重了他的意愿,允许他退休,并特别授予他保留大学士的头衔,以此表示对英廉一生为国效力的认可。
英廉退休后,乾隆帝依然给予他特别的关怀,这不仅体现了乾隆帝对英廉的重视,也彰显了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同年八月,英廉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岁。乾隆帝得知消息后,亲自派人前往祭奠,并追赠英廉为“文肃”,以表彰他一生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