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袁枚:从仕途到文坛的传奇人生(2 / 3)

然而,袁枚的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七年(1742年),因为散馆考试未能取得理想成绩,袁枚被外放至地方任职。他先后担任了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尽管如此,袁枚在这些职位上仍尽职尽责,推行法治,不畏强权,表现出色,得到了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改任溧水知县。在赴任途中,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职务,袁枚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在《途中寄金二质夫》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展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岁时,他还被聘请为江宁的帘官,负责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的考卷,参与了江南地区举人的选拔工作。这一职务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子,也为他在文坛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三、归隐随园

乾隆十四年(1749年),袁枚的父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照顾母亲,袁枚毅然辞去了官职,选择归隐田园。这一年,34岁的袁枚在江宁(今南京)购置了一处名为隋氏废园的地方。这座园子原属于康熙时期的织造 隋 公 ,但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已经变得破败不堪。袁枚买下这座废园后,出于对“隋”字的避讳,将其改为“随园”。

继续阅读

袁枚对随园进行了三次改造,每一次都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最终将随园打造成为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美丽园林。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人雅趣,吸引了众多诗人学者前来聚会交流。随园不仅成为了袁枚的居住之所,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

袁枚在随园的生活,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他以养病为由,住进了这座美丽的园林,从此开始了他悠闲的归隐生活。在这里,袁枚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无需再受官场的束缚。他如鱼得水般自由自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归隐后,袁枚不仅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还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了乾嘉诗坛上赫赫有名的领袖人物,引领了一代诗风。袁枚先后写下《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以及《随园杂兴》等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随园中闲适轻松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归隐后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从34岁到82岁去世,袁枚几乎都在随园度过。除了最初归隐的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外,他一直生活在随园之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这样一种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袁枚追求着一种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随园也因此成为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绝佳场所,名声大噪。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诏求遗书,袁枚积极响应,将自己收藏的珍贵书籍整理抄录,献给了清廷,并为此作有《散书记》以纪。袁枚收藏的书籍种类繁多,涉及各个领域,其藏书之丰富可见一斑。他为自己藏书所使用的印章包括“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这些都是袁枚藏书文化的见证。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岁的袁枚应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的从弟袁树之邀,前往岭南。这次旅行,他不仅游览了阳朔、桂林、兴安、全州等地,还体验了南方的风土人情,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新的素材。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再次回到他曾任职过的沭阳。当地人民对袁枚的欢迎热情高涨,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迎接。袁枚深受感动,写下了《重到沭阳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