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此外,他还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进一步割让了大片领土。虽然这些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但奕?的努力确实暂时缓解了外部压力,为清朝赢得了喘息之机。
在这次议和过程中,奕?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他成功地笼络了一批重要官员,如瓜尔佳·文祥、桂良、宝鋆、胜保等,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四、兴办洋务
《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回天津,并迅速南下,这表明他们并没有取代清朝统治或占据中国土地的意图。这一举动让奕?意识到,西方列强虽然贪婪且要求苛刻,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利益和通商权益,而非直接控制中国的领土。基于这样的认识,奕?开始形成了“以信义笼络洋人”的思想,认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缓和与列强的关系。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仍在南方肆虐,捻军也在北方不断壮大,这些内乱对清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奕?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他认为,只有首先平定内部的叛乱,才能有效地抵御外部势力的侵扰。1860年十二月,奕?上呈《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明确指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而俄国和英国则是肘腋之患和肢体之患。他建议优先消灭太平军和捻军,然后依次对付俄国和英国。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他建议采取类似于三国时期“联吴伐魏”的策略,即与西方列强合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奏折中,奕?强调了维持中外和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如严格按照条约办事,不使列强有进一步侵略的机会。他还提议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外交事务,并设立南北口岸管理大臣,增加关税收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奕?、文祥、桂良等人向咸丰帝上疏,正式提出了这一系列建议。咸丰帝批准了这些主张,并得到了湘军首领曾国藩等地方实力派的支持。随后,奕?积极与英、法联系,请求他们在军事上提供援助。清廷甚至考虑将大沽口的炮台交由英法军队防守,以防止太平军从海路北上。英法两国欣然接受了清廷的请求,并表示愿意派遣军队协助清军作战。
在此背景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1861年12月10日正式设立。这是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在此之前,清廷并无专门的外交部门,所有涉外事宜均由各部院临时处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形成。这个机构不仅负责外交事务,还逐渐掌握了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方面的大权,成为了一个决策与管理一切涉及洋务的总衙门。
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奕?开始积极推动一系列自强措施,特别是军事现代化。他在奏折中指出,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自强的关键在于练兵,练兵的基础则在于制造先进的武器。因此,奕?建议购买洋枪洋炮,并雇佣外籍工匠教授制造技术。咸丰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很快安庆军械所应运而生,开始了仿造洋枪洋炮的工作。
五、亲王议政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宫廷内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即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深刻影响了清朝晚期的政治格局。
当时,清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列强环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侵蚀着中国的权益。在此背景下,亲王奕?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首倡洋务运动,力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来挽救清王朝的颓势。他不仅积极参与洋务事业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贯彻,还努力将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