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略建议,显示出他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光绪六年(1880年),由于旧疾复发,曾国荃再次请辞并获得批准休养。不过,很快他就又被召回京城,并在同年六月被派往山海关督办防务,应对日益紧张的中俄关系。尽管身体状况不佳,曾国荃依然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扬。
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一日,曾国荃被补授陕甘总督兼兵部尚书衔,但由于健康问题未能立即赴任。此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当时正值中法之间因越南问题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身处前线的曾国荃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主张避免直接冲突,保持和平状态。他认为广东军队不应主动出击,而是要隐秘地展示军事准备的姿态。
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曾国荃卸任两广总督,并前往北京觐见。慈禧太后特别询问了有关法国和越南局势的情况。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获得了“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殊待遇,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先是署理礼部尚书,随后不久便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同年夏天,随着中法战争爆发,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前往上海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进行谈判。然而,在谈判过程中,曾国荃的表现被认为不够强硬且缺乏技巧,他自己也承认不擅长这种外交交涉。最终,在李鸿章的建议下,他擅自答应给予法国五十万两白银作为“抚恤金”,但这个数额远远低于法国方面的期望,被视为“笑柄”。此事不仅没有解决争端,反而让曾国荃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批评,整个谈判以失败告终。
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军队开始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朝廷内部对于是和是战争论不休。在这个关键时刻,曾国荃被委以重任,负责整治长江及海上防务。面对复杂的局势,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利用上海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和紧张局势,避免直接与法军发生冲突。同时,他也加强了军事部署,确保一旦战争爆发能够迅速应对。
在这一时期,朝廷派遣文臣前往沿海各省协助处理军务,这导致了一些省份的地方官员难以完全掌控兵权。对此,曾国荃向朝廷进言,强调权力不能分散,必须集中指挥才能有效应对危机。由于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朝廷对他格外倚重,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随后,朝廷命令曾国荃派遣兵舰支援台湾,以抵御可能的法军入侵。虽然曾国荃承诺派出五艘兵舰,但实际上只派出了三艘。这种做法引起了朝廷的不满,最终他因此受到了“革职留任”的处分。然而,即使如此,派出的兵舰也未能抵达台湾,其中两艘甚至返回到了浙江海域,并参与了镇海战役,取得了显着战功。随着中法两国迅速达成和平协议,这场短暂而激烈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
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廷进行了京察(即对官员进行考核),鉴于曾国荃过去的功勋,仅对其进行了轻微的处分——开复处分,这意味着他的职务得以恢复,但之前的处罚记录仍然存在。此后,曾国荃继续担任要职,并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功平定了合肥西乡刘文弼领导的一次起义,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宣布归政于光绪帝,为了表彰曾国荃多年的贡献,特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忠诚服务的一种肯定。
在治理两江地区的六年时间里,曾国荃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据《清史稿》记载,他善于把握大局,不过分纠结于琐碎事务,使得该地区军民关系和谐稳定。在他的领导下,两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发展。这种治绩不仅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也为他在朝中的地位增添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