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已经深入到了距离北京仅一步之遥的地方,极大地动摇了清朝政府的根基。
然而,随着战线拉长以及后勤补给问题日益突出,加上沿途遭遇强烈抵抗,太平军前进的步伐逐渐放缓。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开芳依然能够巧妙利用现有资源,确保部队安全并保持战斗力。特别是在独流镇一带驻扎期间,通过与林凤祥所部保持密切联系,形成 掎 角 之势,有效阻止了清军任何形式的反击企图。
三、高唐州之战
1854年,即清朝咸丰四年,一场激烈的战斗在高唐州(今山东省高唐县一带)上演,这是太平天国北伐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此前,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平胡侯吉文元的率领下,历经多次战斗,于二月退至阜城,不幸的是,吉文元在此战中英勇牺牲。随后,北伐军继续撤退,三月抵达东光连镇。
四月,北伐军将领开芳率领六百多名马队试图突围前往临清迎接援军,然而,在途中得知援军已经溃败的消息,遂改变计划,转而占据高唐州,以此作为据点,与紧追不舍的清朝钦差大臣胜保的军队形成对峙。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高唐州,开芳精心布置防御,利用城墙的朝向特点,朝西和朝南的城墙分别设置了软梯和地道,其余三门则以土木为垒,仅留一处缺口供出入,这样的布局使得北伐军在防守时能够灵活应变。自五月初十日起,北伐军多次利用黑夜掩护出城袭击清军,每次都能重创清军马队,尤其是六月十九日夜的一次突袭,更是将吉林马队冲散,并从南面一直扫荡到西南面,直逼胜保大营,使得胜保惊恐不安,只能自保。
同时,开芳在高唐州坚守期间,还派人回连镇向另一将领凤祥报告援军溃散的消息,并请求凤祥军撤退至高唐州会合,共同南归。然而,直到1855年正月,凤祥军也告失败。清帝奕詝得知后,对胜保进行问责,并命令僧格林沁率军前往高唐州,与胜保的军队合力围攻北伐军。
面对清军的重重包围,开芳在得知凤祥军覆灭的消息后,决定于二月初十夜突围。他率领五百多名战士从东门冲出,向东南方向疾驰,计划经过济宁进入江苏丰县,然后渡黄河南归。
四、冯官屯突围
1855年初,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最终带领残部撤退到了山东茌平县的冯官屯。此时,清廷派出了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军队紧追不舍,意图彻底消灭这支太平军。僧格林沁不仅带来了骑兵部队,还有大量步兵,迅速将冯官屯团团围住,并在四周筑起了炮台,对村内进行了持续的轰击,导致大部分房屋被摧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李开芳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指挥士兵们在村内挖掘了一条条复杂的地道系统,这些地道不仅能够相互连通,还设有多个藏身之处,以便于躲避敌人的炮火攻击。此外,在这些地道之外,太平军还巧妙地挖设了观察孔,使得战士们可以在地下监视清军动向,一旦敌人靠近至有效射程范围内,便能从孔中射击,给予对方致命打击。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己方伤亡,同时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随着包围圈日益收紧,加上长时间缺乏补给,太平军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为了打破僵局,李开芳决定尝试通过挖掘地道来实施突围计划。经过周密准备之后,3月8日夜(农历2月28日),太平军首先进行了佯攻,故意制造出一种试图从西南方向突围的假象。当清军放松警惕之际,次夜他们便利用之前秘密挖掘好的地道成功引爆了炮台前的地雷,炸开了一个缺口。趁着混乱,太平军迅速冲出,与守卫在外的清军展开了激战,一度取得了局部优势。然而好景不长,僧格林沁很快调动援军赶到现场,重新封锁住了突破口,迫使太平军不得不退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