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郭嵩焘: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 / 4)

建议,希望能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877年初,正值清军在新疆地区进行收复失地的战役。当时,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干预这一局势,企图挽救阿古柏政权。回国述职的英国外交官威妥玛为此事与郭嵩焘进行了交涉,提出了三项照会章程。郭嵩焘在不清楚具体战况的情况下,曾建议清廷利用这次谈判机会制定合理的协议来确保边疆安全。但当得知英方有意派遣“驻喀什噶尔使臣”时,郭嵩焘立即表示强烈反对,指出喀什噶尔属于中国领土,而阿古柏政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当地百姓的利益。他认为,在中国正努力恢复主权之际,英方的行为无异于支持分裂势力,因此要求英方收回相关决定。最终,由于阿古柏突然去世,派驻使臣之事未能实现。随后,郭嵩焘调整了自己的立场,建议清廷授权左宗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动,以彻底解决新疆问题。同年年底,清军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

同年八月,为了保护海外华侨权益,郭嵩焘上奏朝廷建议在华侨聚居的城市设立领事馆。这一提议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并很快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建立了领事机构,从而有效维护了海外华人的利益。此外,郭嵩焘还参观了位于伦敦郊区的一家电力工厂,在那里首次接触到了电话这项新发明。他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自己与助手之间通过电话进行通话的经历,表达了对这种新兴通讯技术的好奇与赞叹。

在英期间,郭嵩焘深刻感受到毒品泛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特别是鸦片对中国造成的巨大灾难。为此,他两次上书请求加强禁烟力度,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同时,鉴于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郭嵩焘还建议总理衙门编纂一套《通商则例》,以便各省官员及各国驻华使节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有章可循。虽然最终并未正式出版《通商则例》,但大量西方法律规章被翻译成中文供参考使用。

除了上述活动外,郭嵩焘还参与处理了诸多具体外交事务,并接待了中国首批海军留学生,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着名思想家的严复等人。郭嵩焘以其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驻在国政府的高度评价,在卸任返回中国时,英法两国都对他表示了不舍之情。

五、黯然归国

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郭嵩焘在英国担任驻英公使期间,与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刘锡鸿是一位守旧顽固的官员,他对郭嵩焘的行为极为不满,并暗中对其进行诋毁。刘锡鸿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一是在参观甲敦炮台时穿了洋人的衣服;二是在见到巴西国王时擅自起立致敬;三是在柏金宫殿听音乐时多次取阅音乐单。这些行为在刘锡鸿看来是违背传统礼节的表现,但在国际礼仪上却是恰当且符合外交惯例的。

继续阅读

刘锡鸿不仅私下里对郭嵩焘进行攻击,还在使馆内公开表示:“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他还秘密向朝廷密劾郭嵩焘,列举了所谓的“十款”罪责,试图通过罗织罪名来彻底摧毁郭嵩焘的政治生涯。与此同时,国内的顽固派也强烈响应,翰林院编修何金寿更是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这种指控无疑是给郭嵩焘扣上了严重的政治帽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和非议,郭嵩焘感到十分沮丧。尽管他在外交事务上的表现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甚至被称赞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但这些正面评价并未能改变他在国内的形象。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决定黯然回国,以称病为由回籍休养。

归国后的郭嵩焘遭遇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他乘船抵达长沙时,湘阴地区爆发了强烈的守旧排外情绪,形势非常紧张。就连使用小火轮拖带木船进入省城这样的小事也受到了长沙、善化两县官员的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