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愿望,洪仁玕决定前往上海,试图通过这里进入天京。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身份证明,加上当时复杂的局势,洪仁玕的计划未能如愿。上海的外国势力拒绝帮助他,而占据上海的天地会也不愿意为他这个陌生人提供便利。在这种情况下,洪仁玕转而寻求其他途径来接近太平天国的核心区域。
在上海期间,洪仁玕进入了伦敦传道会创办的墨海书院工作,并在这里学习了天文学、数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墨海书院的环境让洪仁玕接触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和技术,这对于他后来形成《资政新篇》中的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洪仁玕结识了许多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传教士,如麦都思、艾约瑟、慕威廉、杨格非以及裨治文等人,这些交流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
1858年,洪仁玕决定再次尝试北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他终于在1859年4月22日抵达了天京。此时的太平天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经历了“天京事变”的打击,早期的领导人大多已经离世或离开了权力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洪仁玕得到了洪秀全的信任,迅速被委以重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就被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继续阅读
三、辅佐秀全
洪仁玕进入天京后,立刻得到了洪秀全的高度信任与重用。面对太平天国日益严峻的局势,洪仁玕希望能够通过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来挽救局面。基于此,他撰写了一部名为《资政新篇》的政治着作,该书旨在倡导接受西方文明,借鉴西方强国的经验来振兴国家。《资政新篇》经过天王洪秀全的批准后得以刊行,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献。
除了《资政新篇》,洪仁玕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包括《颁新政宣谕》、《克敌诱惑论》、《兵要四则》等,这些作品被汇编成册,称为《干王洪宝制》。这些文献集中体现了洪仁玕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思想。
虽然在此之前洪仁玕并没有直接参与过军事活动,但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他迅速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策划的核心人物。面对湘军对安庆的威胁以及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包围,洪仁玕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军事策略:通过攻击湖南、杭州等敌军薄弱环节,迫使敌军回撤,从而解除天京之围。这一策略最终被忠王李秀成采纳,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成功地打破了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封锁。
随后,洪仁玕又提出向东进军占领长江下游地区的苏州、常州等地,然后再回师西进,以两路大军沿长江两岸推进,争取重新控制湖北地区。虽然初期进展顺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战略未能完全实现。
在治理国家方面,洪仁玕同样展现了他的才干。他修订了天国的历法,改革了考试制度,并积极参与处理外交事务。此外,他还接待了曾在海外留学的容闳,后者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议,包括聘请外国专家、创办银行、建立专业学校以及建设现代化军队等。虽然洪仁玕对这些提议表示支持,但由于种种限制,最终未能将这些建议付诸实施。
四、兵败身死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洪仁玕率领太平军自天京出发,试图解救被清军围困的安庆。然而,这一战役并不顺利,洪仁玕的军队在安徽境内与清军多次交战,均告失利,最终被迫退守桐城。安庆最终失陷,洪仁玕因此被暂时革职,但不久后又被恢复职务。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洪仁玕的权力开始减弱。这一年,洪秀全对洪仁玕在某些事务上的处理感到不满,命令他将所掌管的外交事务移交给章王林绍璋。这意味着洪仁玕在太平天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同年五月,洪仁玕再次率军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