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负责黄河工程的勘查工作,直至次年二月返回京城,从此过上了闲居生活,心中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十二、积劳薨逝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鸿章被清廷任命为商部大臣,但尚未启程,就又被改任为署理两广总督,负责镇压保皇党。在任期间,他一方面执行朝廷命令,逮捕保皇党人,另一方面又采取灵活策略,预留余地,暗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持书信往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趁机入侵中国。面对这一局势,李鸿章在广东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对八国宣战的决定,认为这是“乱命”,并电报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建议采取权宜之计,维持各省秩序,稳定各国情绪。在他的支持下,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与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维护了东南地区的稳定。
随着北方局势的恶化,李鸿章被迫奉旨北上,参与与列强的谈判。他抵达天津后,与庆亲王奕匡一起,开始与十一国代表进行艰难的谈判。在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试图减轻中国的损失,但列强态度强硬,最终只能接受《辛丑条约》的苛刻条件。
由于早年马关遇刺留下的旧疾,李鸿章在谈判期间多次病倒。特别是在签订条约前夕,他因劳累过度和受风寒而吐血不止,病情日益加重。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到谈判结束,签署了《辛丑条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九岁。他的逝世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慈禧太后也为之流涕,感叹大局未定,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柱。清廷对李鸿章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和祭奠,赠官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并允许他在京师建祠祭祀。这是清代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位在京师建祠的人。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指责。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