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翁同龢:从状元到帝师的传奇一生(3 / 4)

让台湾,并在李鸿章赴日前拜访他时明确表示台湾“万无议及之理”。然而,当李鸿章带回包括割让台湾在内的议和条款时,翁同龢悲愤交加,但在光绪帝面前仍极力主张“台不可弃”。尽管如此,最终光绪帝只能接受现实,允许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签订后,翁同龢继续承担着筹集资金以支付巨额赔款的任务,多次与外国商人交涉借款。

五、开缺回籍

甲午战争后,翁同龢在对外交涉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十六日,他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兼管同文馆事务。同年六月初九日,李鸿章留京入阁办事,而翁同龢则继续在外交事务中发挥作用。十月初一日,胡燏棻调任津榆铁路督办后,翁同龢与李鸿藻联名保举袁世凯办理练兵事宜,并从户部拨款支持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下令裁 撤 汉 书 房,翁同龢结束了作为光绪帝师傅长达二十多年的生涯。同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并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翁同龢奉旨与张荫桓一起参与了相关文件的讨论,但他对这一条约持消极态度。在此期间,翁同龢还努力阻止列强对中国权益的侵犯,比如反对法国费务琳公司修建龙州铁路,反对容闳提出的借美国款项筹建中国银行的建议。同时,他也支持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和修建卢汉铁路,并从户部拨款支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十五日,翁同龢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但仍兼任户部尚书。这一年,德国借口山东曹州教案入侵胶州湾,翁同龢与张荫桓奉旨办理对德交涉。在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的多次交涉中,翁同龢坚持要求德国先撤军再谈判,并将教案与撤军分开处理。然而,德国方面并不接受这一方案,甚至以撤旗回国和开战相威胁。翁同龢对此感到非常愤怒,最终光绪帝劝他继续与海靖交涉,但他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在光绪帝面前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尽管如此,他仍然未能改变局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詹事府右中允黄思永提议开办昭信股票,筹集对日偿款。翁同龢代表户部复议,并亲自拟定了股票章程,但最终筹集的资金远不及所需。同年正月十三日,光绪帝索阅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翁同龢的回答未能满足光绪帝的要求。光绪帝还准备允许外国公使觐见时乘坐车辆进入禁门,翁同龢则认为不合礼仪,结果再次遭到光绪帝的批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月十四日,翁同龢与李鸿章一起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三月初三日,他参与了中俄关于旅大租借问题的交涉谈判,坚持删除俄方约稿中的一些不合理条款。面对各国企图瓜分中国的局面,翁同龢建议大开口岸,召开国际会议,确保各国不侵占中国领土,但这些建议并未被采纳。

三月初六日,翁同龢兼任吏部尚书。三月十三日,德国亨利亲王访华,光绪帝欲在毓庆宫接见,翁同龢以诸多不便为由反对,但未获采纳。四月十二日,御史杨深秀、内阁学士徐致靖上书请求诏定国是。四月二十三日,翁同龢奉命起草《定国是诏》,体现了他主张既要学习西方又要坚持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然而,四月二十四日,当光绪帝打算在宫内接见外国公使时,翁同龢再次表示反对,并遭到光绪帝的诘责。

最终,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以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屡遭人参奏,且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渐露揽权狂悖”为由,勒令他开缺回籍。

六、凄凉晚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三日,翁同龢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常熟。当天,众多故旧门生如王文韶、廖寿恒、孙家鼐、盛昱、张謇等数百人前往马家铺车站为他送行。翁同龢在常熟居住了两个月,期间前往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