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织田信长:战国风云中的变革者(4 / 10)

抗。在织田军的猛烈攻势下,观音寺城被攻陷,六角父子逃往伊贺,六角氏也因此灭亡。六角氏残部继续展开游击战,但已无力回天。

看到织田信长上洛的行动,执掌中央政治的三好义继、松永久秀等人认识到织田信长的实力,纷纷臣服。其他隶属于三好三人众的势力大多逃往阿波,而如池田胜正等人则投降了织田信长。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织田信长就迅速打破了三好松永政权的统治,建立了以足利义昭为第15代将军的织田政权。足利义昭提议让织田信长担任副将军之职,但信长看穿了其中的阴谋,婉言拒绝。

随后,织田信长开始对伊势国展开侵攻。永禄十一年(1568年),神户具盛投降,织田信长将三子织田信孝送入神户家作为养子,从而控制了神户氏。永禄十二年(1569年),织田信长与伊势国司北畠具教开战。尽管北畠具教奋力抵抗,但最终仍然处于劣势,不得不接受织田信长提出的条件,即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作为北畠具教的嫡子北畠具房的养子,从而实现了对伊势国的控制。

然而,到了天正四年(1576年),织田信长打破了对北畠具教父子的人身安全承诺,将北畠具教及其次子长野具藤杀害,而北畠具房也在几年后在幽禁中去世。同样,神户具盛在接受织田信孝成为神户家养子后,也被软禁。

七、第一次信长包围网

永禄十二年(1569年)1月,正当织田信长率领主力军队返回美浓之际,三好三人众与斋藤龙兴等美浓浪人众趁机密谋袭击京都的足利义昭御所所在的六条本国寺,发动了所谓的“六条合战”。织田信长在得知消息后,冒着大雪以惊人的速度行军,仅用两天时间就带领援军抵达京都。在这之前,由于浅井长政的援军与明智光秀的奋战,三好斋藤军已被击退。同时,响应三好军的入江春景在高槻城遭到织田信长的进攻,入江春景投降后,织田信长并未宽恕其背叛行为,而是将其处决。

在这一天,织田信长还要求堺市缴纳两万贯的矢钱(军费),此举让堺会合众(商人联合会)从原先依靠三好三人众抵抗织田信长的状态转变为臣服于织田信长。随着三好三人众被织田军击败,堺市的商人们也不得不向织田信长低头,从而扩大了织田信长在京畿地区的势力范围。

同年,为了限制足利义昭的幕府将军权力,织田信长订立了“殿中御掟”九条,并追加了七条,昭告天下,并让足利义昭承认这项命令。然而,这一系列举措加剧了足利义昭与织田信长之间的对立。

永禄十三年(1570年)4月,织田信长决定讨伐多次无视上洛命令的越前大名朝仓义景。这次行动打破了他与浅井长政同盟时的约定,即不进攻浅井氏的盟友朝仓氏。织田信长联合盟友德川家康共同进军越前,逐步攻击朝仓氏的城池,直至逼近金崎城。在此期间,浅井长政突然出兵救援朝仓氏,织田信长察觉到浅井长政的叛变,立即着手撤退。这一突然的变故导致联军陷入退路被截的危机之中。在池田恒兴(殿军总大将)、明智光秀、木下秀吉(即后来的丰臣秀吉)等人的奋力作战下(即金崎之战),织田信长最终得以逃脱,返回京都时身边只剩下了约十人。

此次事件后,足利义昭与织田信长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升级。足利义昭发布命令,号召各国势力共同讨伐织田信长。包括朝仓义景、浅井长政、武田信玄、毛利辉元、三好三人众,甚至是比睿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杂贺众等寺庙势力,都加入了反对织田信长的阵营,形成了“信长包围网”。

继续阅读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织田信长开始讨伐浅井长政。同年6月,在近江的姊川河原,织田信长联合德川家康军与浅井、朝仓联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即姊川之战)。战斗中,浅井方的先锋矶野员昌一度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