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伊达政宗:独眼龙的传奇,日本最后的战国大名(2 / 5)

达家让步。双方势力陷入僵持,伊达政宗下令向义继的部队射击。结果,二本松义继和伊达辉宗在铁炮射击下双双身亡,这就是着名的栗之巢之变。

然而,根据《大日本史料第十一编之二十一》中的《贞山公治家记录》、《白石家战阵略记》、《伊达成实记》等史料记录,栗之巢之变的实际过程有所不同。事发当天,即十月八日,伊达政宗正在小滨放鹰,并不在现场。听到伊达辉宗被害的消息后,政宗急忙赶赴高田原,但为时已晚。这些史料明确指出,政宗有不在场的证据,真正主导这一事件并下令开枪的是伊达家臣留守政景和伊达成实。

栗之巢之变后,伊达政宗迅速镇压了叛变的大内定纲。与此同时,以会津的芦名义广、水户的佐竹义重为首的奥羽南部和常陆大名,如岩城常隆、石川昭光、白川义亲、相马盛胤、二阶堂盛义等反伊达的军队也开始向伊达家发动进攻。战场从观音堂转战到人取桥,战斗异常惨烈,甚至伊达政宗本人也不得不亲自投入白刃战。

尽管战斗常常呈现胶着状态,但伊达政宗采取了灵活的战略。他联络北条氏派军攻击佐竹领,同时佐竹义重的本营又受到反佐竹的江户重通的入侵。这一系列行动迫使反伊达的阵线在一夜之间撤军。伊达政宗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七十三岁的老部将鬼庭左月入道良直为了保护伊达军免于崩溃,殿后作战,最终在人取桥附近奋战而死。

三、初步扩张

天正十三年(1585年),伊达政宗的父亲伊达辉宗在栗之巢之变中遇害,这对政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政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迅速采取行动,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辉宗去世仅七天后,政宗便率军一万三千人,讨伐二本松畠山氏。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政宗的决心,也反映了他急于在动荡的局势中树立权威。

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并不顺利。佐竹、芦名等势力应援二本松,联军人数达到了三万。天正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双方在阿武隈川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就是着名的“人取桥合战”。在这场战斗中,伊达政宗以少敌多,形势极为不利。老将鬼庭左月良直战死,政宗本人也险些被擒。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伊达军一度濒临全军崩溃的边缘。

然而,激战竟日,最终迎来了夜晚。佐竹军因为听到“水户氏准备进攻佐竹领”的传闻,同时担任军师职务的佐竹义政被家仆暗杀,不得不主动撤退,脱离战场。联军因此崩溃,伊达方将领片仓景纲、伊达成实等趁机追击,斩获颇丰。这场胜利不仅为伊达政宗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为他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伊达政宗最为依赖的两位重臣是片仓景纲和伊达成实。伊达成实通称藤五郎,是伊达稙宗之子实元的儿子,按辈分算政宗的叔父,但实际上比政宗小一岁。成实是伊达政宗的左右臂膀,也是武勇威震奥羽的名将。然而,1595年,成实因为某种不明确的原因离开了伊达家,出奔高野山。此后,成实曾一度出仕德川家康,上杉景胜也想以五万石的待遇招募他,但遭到拒绝。伊达政宗对成实的出奔感到愤怒,发兵讨伐成实治下的角田城,成实的妻儿被迫自杀。然而,五年后,通过片仓景纲和留守政景等人的斡旋,成实又回归伊达家,并且竭尽忠诚,直到七十九岁高龄去世。成实晚年曾受邀前往德川幕府,担任“战话”的讲师,还完成后世藉以研究奥州伊达氏的重要史料《成实记》。成实的盔饰据说是一只毛虫的前立,以宣示“绝不后退”的信念。

片仓景纲通称小十郎,后世称其与上杉家的直江兼续并为“天下二大陪臣”。景纲本是米泽八幡神社的神职人员,家系不明,受伊达辉宗的重臣远藤基信推举,成为幼年伊达政宗的侍卫。他的姐姐(一说母亲)于喜多是政宗的乳母,政宗因此以兄事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