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反对使用核武器。两人最终共同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全球科学家和政治家共同努力,防止核战争的发生。这一宣言成为冷战时期和平运动的重要里程碑。3月,爱因斯坦着述《自述片断》,回忆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个人经历和科学思考。
4月3日,爱因斯坦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显示出他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浓厚兴趣。4月5日,爱因斯坦驳斥了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的“颠覆分子”帽子,坚决维护自己的立场和信念。4月11日,他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名,进一步表达了对和平的坚定支持。4月13日,爱因斯坦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突然感到严重腹痛,后被诊断为动脉出血。4月15日,他被送入普林斯顿医院接受治疗。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被诊断出患有主动脉瘤,当天午夜在睡梦中因主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脑溢血逝世于普林斯顿,享年76岁。爱因斯坦的逝世震惊了全世界,人们纷纷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人道主义者。
爱因斯坦逝世后,一位名叫托马斯·哈维的医生在解剖爱因斯坦遗体时,背着爱因斯坦的家人“悄悄”地取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和眼球。哈维希望未来神经科学界能够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发现他聪明的原因。这一行为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遵照爱因斯坦的遗嘱,他逝世后并没有举行任何丧礼,也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遗体被火化,骨灰撒在了一个永远保密的地方。爱因斯坦的这一遗嘱体现了他一生的谦逊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他希望自己的离去能够平静而简单,不希望埋葬他的地方成为朝圣之地。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