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起义虽然被平息,但查士丁尼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不满的根源,开始反思和调整他的政策。为了修复受损的城市和提升民众的信心,查士丁尼于同年着手重建被起义破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
五、开疆拓土
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赔款11,000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缔结了所谓的“永久性的”和平协定。这一协议虽然暂时稳定了东方边境,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帝国的财政资源。对于巴尔干北部诸蛮族部落的进攻,查士丁尼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以重金收买酋长的方式求得和平。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缓解了边境的压力,但也暴露出帝国在军事和财政上的脆弱性。
在稳定了东方和北方的边境后,查士丁尼将注意力转向西方,企图消灭建立在西罗马帝国旧址上的蛮族国家。533年8月,查士丁尼借口其同盟者希尔得西斯(Hilderic)被废,派贝利萨留(Belisarius)率军进攻汪达尔王国。同年11月21日,《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公布,12月16日,《学说汇纂》(Digesta)公布,两者于12月30日正式生效。这些法律文献的编纂和完善,为查士丁尼的内政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年冬季,君士坦丁堡遭遇了一场地震,但查士丁尼迅速组织救援,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534年,贝利萨留成功灭亡了汪达尔—阿兰王国,兼并了北非,占领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为了有效统治这些被征服的领土,查士丁尼在迦太基设立了阿非利加长官府和督军署,并将被汪达尔人侵占的土地发还给当地居民和天主教会。为了庆祝这一重大胜利,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为贝利萨留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同年,宦官将军所罗门(Solomon)在玛梅斯战役中击败了叛乱的柏柏尔系部族毛里人。11月16日,修订后的《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查士丁尼修正法典”,Codex Justinianus' repetitae praelectionis)重新颁布,12月25日起施行。
535年,查士丁尼借口东哥特摄政王后爱玛拉森莎(Amalasuntha)被杀害的事件,发动了第一次与东哥特人的战争。贝利萨留率军在西西里登陆,逐步推进至意大利本土。536年,狄奥多拉皇后的亲信狄奥多西(Theodosius)被派往亚历山大任大主教,这一举动激起了埃及民众的强烈反抗。尽管反抗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查士丁尼深刻认识到,继续对一性论教派采用高压手段可能会危及他的统治。因此,他采纳了皇后的意见,力图与一性论教派达成妥协,召回了被放逐的一性论教派主教,并设法调和一性派教徒与帝国政府、官方教会的矛盾。同年,贝利萨留成功攻占罗马,为东哥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37年,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月的日光和月光被遮掩的现象,原因至今不明,可能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气候变化。这一现象导致了气候异常和农作物减产,给帝国的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同年,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完工,成为拜占庭建筑的杰作,也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重要象征。
539年,保加利亚人再次入侵希腊,大肆抢掠。查士丁尼不得不调集兵力应对这一新的威胁,进一步分散了他在其他战线上的军事力量。
六、内忧外患
540年,波斯再次入侵东罗马帝国,安条克(Antioch)被毁,这座城市在古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其被毁对帝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查士丁尼被迫再次与波斯交涉,尽管他不惜以巨额赔款换取和平,但这种暂时的和平并未持久。541年,波斯军队再次从北方侵入拉齐卡地区(Lazica),查士